今天,笔者来试着讨论一个理想状态的问题:有一位大城市的蜗居者,手中握有足够首付,工资收入也刚好能够负担月供,名下无房,对于想迫切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他来说,现在到底该不该买房?
在笔者的公众号中,也常有读者给我留言,现在要不要买房,这个群体可以算是当下最纠结的一群人,对于富人来说,买房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对于穷人来说,买房是个遥不可及的事,而对于上述“刚需”来说,买房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事。买,要承当泡沫破灭的风险,不买,未来房价上涨有可能失去买房的机会。
而从我实际的回答中来,支持买房的较多。我很不习惯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今天仅就开头这种理想状态来做一个分析。
现如今谈买房,已经不是单纯的购买力问题了,而是利益与情感复杂博弈后的结果。当下的房地产充斥着地王与调控,多数媒体既看空楼市,却又承认房价继续上涨,包括笔者。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房价的“任性”。
现在的房价到底高不高,也许各类指标能够反映,但似乎还缺点什么。但房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后,基本的指标分析已经毫无意义,更应该考虑房子的终极意义。房子到底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
如果房子是消费品,那么满足这个消费需求有两种方式,买房或者租房。对于选择买房还是租房,则要具体到每个人的价值偏好,假如租金压力不至于让你有买房的强烈冲动,或许租房是更加理性的选择;反之,买房更加合适。当然,现在的房子被绑定了太多的其他因素,比如社会公共福利等。这些额外因素会让个体更加倾向于买房。
如果房子是个投资品。那么就得考虑到房子未来的价值走向,简单说房价决定于这套房子未来能够带来多少价值。这里需要考虑房子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在同一个城市,还是在两个城市之间比较。笔者一向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肯定是大城市化的,而不是中小城市遍地开花。这意味着,即使现在一线城市房价已经相当高,但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而那些三四线城市基本上没啥希望,去库存都到如此力度了,也没见动静。
刚需该不该趁着能买得起的时候买房,仍然要考虑到宏观走势,本轮房价启动得够迅猛,以至于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买房的机会而懊恼不已。在笔者看来,泡沫膨胀的过程尚未结束,热点城市的房价未来还得继续上涨,但结果是肯定的,是泡沫就必将破灭。
经济学上泡沫的本质就是维持价格上涨的现金流是不可持续的,最终的确要破灭,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个上涨的过程能够持续多久,换言之,泡沫破灭的具体时间点仍然未知。预测泡沫破灭通常根据周期来判断,但问题是泡沫从膨胀到破灭的过程通常如暴风骤雨般,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泡沫瞬间陨落,周期并不是一个靠谱的分析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日本房地产神话已经到了“一个东京等于整个美国”,在巨大的泡沫面前,银行仍然大量放贷。而当日本央行决定收紧房贷利率时,泡沫瞬间被刺破,一时间房价和股价同时倒下。周期论黯然失色,刺破泡沫的不过是一次加息行为。
对于处于买得起与买不起这个临界点的刚需们来说,上述分析可能不那么令人满意,但这却给了你一个明确的信号:选择买房,你能享受与泡沫共舞带来的一段时间的快乐;选择租房,等待泡沫破灭,但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迷茫且孤独。你不知道需要等多久,也许等来的不只是房价下跌,还有工资缩水和失业的风险。
对于每个人的选择,我一贯坚持个体因素要优先于宏观因素,特殊性要优先于普遍性。只不过从商品的角度来说,价格上涨一定意味着需求的减少,所谓的刚需也不一定是做出“二选一”的决定。
如果你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个体因素,则无需纠结;问题在于,当下所谓的“刚需”纠结买不买房则更像是一种“囚徒困境”:所有人都知道房价非常高,所有人也都知道不买房,房价自然下跌,但问题是我可以不买房,却无法决定别人的选择,而别人如果选择买房,房价一样还是会涨,我不买房就会蒙受损失。每个人都基于这样的判断,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去买房,而最优结果——所有人形成统一战线不买房——永远不可能实现。
基于上述判断,刚需所得到的建议大多数是“随波逐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