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一般的土地财政游戏

发布日期::2016-10-11浏览次数:279

摘要: 房地产这行,因为纠结了太多内容,所以很多东西都会被妖魔化,包括房价、包括开发商、包括炒房客,多多少少在某一个时间点被妖魔化过 而最近,妖魔的重点转移到两个地方,一个到了钱,一个到了土地 今天和大家聊聊土地,那迷一般魅力以及说不尽的魔力 互联网的传播,已经最大程度的向外灌输了几个理念 比如高地价未来一定会推导出保本价,比如地方政府必须依赖土地财政,比如房地产调控和土地调控之间的关系 今天没准备和大家聊结果,而是聊下为什么土地财政这么让我们依赖,以及他到底脆弱的地方在哪里 最近在奥派的一些



房地产这行,因为纠结了太多内容,所以很多东西都会被妖魔化,包括房价、包括开发商、包括炒房客,多多少少在某一个时间点被妖魔化过


而最近,妖魔的重点转移到两个地方,一个到了钱,一个到了土地


今天和大家聊聊土地,那迷一般魅力以及说不尽的魔力


互联网的传播,已经最大程度的向外灌输了几个理念


比如高地价未来一定会推导出保本价,比如地方政府必须依赖土地财政,比如房地产调控和土地调控之间的关系


今天没准备和大家聊结果,而是聊下为什么土地财政这么让我们依赖,以及他到底脆弱的地方在哪里


最近在奥派的一些书,奥派的理论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义,地球是圆的,没有凭空的价值壮大,任何的发展都是通过一定东西置换而来的,任何一个国家,从过去的渺小到快速壮大,都需要一定的原始资金


比如欧洲的快速发展,是通过殖民掠夺获得原始资金,美国的快速发展,是通过别人打仗自己卖武器获得原始资金,而沙特这样的中东国家更加简单,自己有石油就通过石油贩卖获得原始资金


拥有的最原始的资金,才有后面的利滚利


而回看中国,因为幅员辽阔,但是同样差异明显,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最快程度大批量的贩卖获得资本,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艰难各种重创,你总不好意思再去侵略几个小国家玩玩对吧


当然,越南和朝鲜那两个地方也尝试过,好像也没获得比较好的东西,所以就回来了


但是总归要卖掉东西吧


那卖点什么东西即不可伤害目前整体的现状,又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资金呢


后来想了想,既然现在没啥好卖,那就卖未来吧,卖这个城市的未来


这个城市的未来是什么,其实就是土地


这个创造性的想法当时是因为看了香港,香港被英国借去了之后,老英通过土地政策玩的挺溜,把香港这么小的弹丸之地玩出各种花来,然后我们觉得这招可以,然后就用了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唯一一个到处都有而且标准统一的产品,在那个时候也只有土地这一样了


城市要发展,国家必须要壮大,所以必须要卖地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没有办法


这也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做法,国外也有很多国家就是靠这个政策为国家积累的原始资金,我们这么尝试,也无可厚非


当然,既然选择卖,就必须把土地卖出价格,不然卖了也是浪费,中国地多但是人口也多


怎么卖出价格


有几个逻辑给大家捋一捋


比如是1980年开始玩这个游戏


第一,你要让买地的人觉得1982年后卖房子的时候,城市比现在好,那么你这个土地就有值钱的理由


第二,你要让1982年买房子的人,1984年的城市会比现在要,更加比1980年要好,这样现在的土地就会比两年前更加值钱


第三,你要让1984年的城市,已经释放出1986年甚至1990年的城市面貌,这样不论是1984年买房子的或者1984年买土地的,都会投入越来越多的信任来相信,土地会越来越值钱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清楚这个逻辑,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就需要通过土地的形式来透支未来补贴现在。而这样的补贴如果希望一直进行下去,那么就需要让未来的未来要比未来更好,这样的逻辑才有可能循环


而这个逻辑可以循环起来要有2个理由


一个理由,就是土地必须可以循环利用,不然如果这个雪球滚到最后发现土地没了,没办法再透支了,那么土地红利的威力就会减少很多。


而中国很巧妙的把土地出让年限控制在了70年,也就是说销售的是使用权而没有产权,这样的规则制定就使得理论上这个土地红利的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另外一个理由,很关键,就是你这个城市必须要持续向上的发展,预期投资可以维持一年两年,但是做不到十年二十年。


幸运的是,当中国决定使用土地招拍挂制度之后,中国正在经历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大发展,城市蒸蒸日上,GDP持续的攀升,到目前为止依然有7%的经济增长率。正是因为有经济的推动,所以目前的土地财政政策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维持


哪怕某有一些城市遇到困难,依然可以通过减少某一年的土地供应量得到缓解,核心逻辑就是,毕竟整个中国经济依然利好


所以简单的来说,土地财政的核心逻辑在于信任,个人购买房产,其实就是投资这个城市的股票,相信国家相信城市会越来越好


所以整套游戏规则制定下来,所有的方向都是朝着土地越来越贵,房子越来越贵的方向来做的,各位看到的所有调控政策,都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个基调颁布的


但是这个逻辑里的风险点在哪里


今天可以稍微和大家展开来聊一聊


土地财政策略可以得到维持,是因为整个经济增长这个巨大的推动力,但是中国经济的推动力的核心,来自于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释放了大量民营企业的洪荒之力,正是因为民企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的中国制造


但是遗憾的是,最近十年,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重心从民企转移到国企这样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国进民退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身边所有的经济体,几乎都是来自国有企业垄断,土地财政毋庸置疑,龙头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哪怕一些本来自由的市场经济市场,类似UBER这样的企业,有一点做大的趋势就被收编国有。国有企业的垄断必然导致社会财产最大程度的转移到国家


2012年7月往事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王石这么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让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改革开放完成了,对于中国来说,下一步还需不需要民营企业,这个其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从国家整体资源的调配上看,是很明显的国进民退,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我很能理解王石先生说的这番话,这样的趋势能否支撑经济持续的增长是打一个问号的,而如果经济不能持续增长,城市面貌不能持续带来改善,那所谓的土地财政这个逻辑很有可能会玩不下去


房地产的风险,从来不是价格上涨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来自价格激进


这个激进除了简单的市场因素,背后还藏着一定的政治原因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对比下


一个真正藏富于民的地方,房地产往往不会显示出激进的趋势,比如浙江


浙江因为丘陵地带,资源匮乏,山体较多无法大量投资,几乎要被国家放弃,而这样的城市确是民营企业氛围最浓的省份,这个城市也是百姓最具购买力的城市。这里的买房只有一个需求就是因为有居住需求而买房,没有其他。所以在这个省份房价非常扁平化,没有特别低的房价因为大家有购买力,也没有特别贵的房价,因为没有大量的激进需求


如果不是这一次峰会在杭州召开,浙江整体的房地产应该是风险最低的省份


那什么是激进需求,就是已经感知到中国国进民退的大趋势,通过买房这个行为,让自己变成国进民退的一部分,放弃自己的努力,紧紧的和房子和土地拥抱在一起。越恐慌越放弃自己,越放弃自己越恐慌


前阵子的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甚至后面的杭州,都是这样。之前那一轮的购买,在我眼里就是属于感觉自己任何努力无望,放弃一切的投入到国进民退的大浪潮里


这样的趋势就会导致房价的激进,而这个激进背后,未来藏着可能更加的动荡


这样的激进情绪必须抑制,就像930会议里说的,这个已经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但是我想说的是,目前所有的策略都是治标不治本,核心的逻辑是我们必须寻找到下一轮的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如果动力找不到,这样的激进情绪不会降低,而所谓的土地财政的盈利模式,也会有崩塌的可能


之前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相信民企,结果很成功,现在来自哪里,我不知道


互联网曾经给过我们一点希望,希望这点希望可以真的成真


但愿这一轮阵痛后能够找寻到好的出路


哪怕是为了让土地财政可以更好的玩下去


以上为正文


转载带上这张图我就不和你计较


然后这是一条自己的广告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