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腾讯房产深圳站
“努力做实业等于找死!”深圳某老板的一句话戳中无数创业者的痛点,在网络走红。
倒闭、欠薪、供应商货款追偿、资不抵债……最近几年,部分制造业企业老板陷入困境,而那些自认为“转型”成功的,都是退出企业经营转身投资房子的。
这也得到了一组房贷数据的证实——
央行日前公布七月份经济数据,4636亿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房屋贷款达4575亿,占当中99%,企业信贷则为负增长。
陆续公布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国有四大行中有三家上半年新增贷款一半以上投向个人按揭市场。工农中建四大行合计的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也超过合计新增贷款的一半。
也就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愿意把钱用来炒房,而不愿意做实业了。
毕竟做生意有风险,这些企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跑路了。可是近年来这房价可是一路看涨啊,特别是在我大深圳,服不服?因此银行最后只好放给相对来说还算靠谱的买房者。
看到这些数据和故事,许多网友不禁担心,房地产市场再这么发展下去,人人都去炒房,实体经济怎么办?
另一方面,有人却站出来反对,认为炒房于实业是大大的利,炒房也需要实干。
回过头来看银行大部分的钱都放给房贷这件事。银行尽管放宽了房贷的条件,但它依然会守住一个底线,不会把钱贷给一个没有偿付能力的买房者,这取决于房价水平和买房者的收入水平。假如一个家庭月入三万,当然能够承受1万的月供。假如这个家庭买的房子始终在增值,当然不可能弃房断供。所有的杠杆,其基础还是买房者的收入水平,他们必须拼命工作提高收入,才能还月供。
有人说,要不是高房价,深圳年轻人才不会这么拼,那些加班到深夜的员工,普遍都是房贷压在身上的。
投资客也不是每天就只是盯着房价的涨幅、只要管着房租和坐享暴利的快感,事实上他们也很拼命,因为想赚更多,杠杆更大,不舍得留下现金,月供怎么还?只能努力工作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可以说,房子是深圳前进的动力。
有房奴曾经评论说:“看那些没有房贷的同学,自由是自由,随性是随性,我也的确羡慕嫉妒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拼劲的确不如我们,小富即安,一份月薪5000多的工作能干两三年,是啊,反正没有什么压力,何苦折腾自己换工作。”
在一个3000元能买到房的城市和3万元才能买到房的城市,人跟人之间的状态到底有什么差别?
有个还在创业公司“死磕”的深圳客,明明可以回三四线老家做个甩手掌柜,毫不费力地买房,但在深圳最惨的时候收不回货款发不出工资,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他说被深圳的一种热血打拼的“迷之气氛”吸引,相信有一天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房贷是表象,拼劲才是本质。
高房价又怎样,如能有幸征服,能吹一辈子的牛,如果黯然离场,也不失一段好故事。
买房了的网友也过来说说,你的深圳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