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捷
大家好,欧阳有话说又和大家见面了。
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奥运会就结束了。
中国女排拿了奥运冠军,赢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酣畅淋漓、大快朵颐。
小组赛,女排遭遇四连败,险些止步于四强,结果成功逆转东道主巴西,还有荷兰、塞尔维亚,把输过的对手又一个一个赢了回来,印证了“里约,没有不可能”。可能有人不服气,最后一仗没能再和美国打一场,不过美国0:3输给了塞尔维亚,我们再和美国交手,就冲女排的这股精神劲儿,拿下美国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赛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郎平和女排团队的广告片,没想到去了里约,连败了四场,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开始非议。最终,拿了金牌,大家再看广告,觉得真是太痛快了!非议也都戛然而止了。
女排赢在精神。许多中国传统强项梦之队的表现 “差强人意”,从射击队老将们频频失手,到曾经横扫金牌的体操队仅收获两枚铜牌;从举重队“多重保险”的落空,到击剑队以16年来最差表现暗淡收场,女足、女篮、男篮的全军覆没,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奥运赛场,不进则退!没有永恒的强队,只有永远保持“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不过,看女排比赛就像高空走钢丝,紧张、刺激、惊艳、过瘾,是真正的体育精髓,相信不少人的心脏已经承受不了。
女排的胜利是精神的胜利,精神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狼也有契而不舍的精神,鹰也有搏击长空的精神,但女排精神却并不是所有球队都有的。有些球队的物质利益太丰厚了,以至于精神都被淹没了。
很多人可能才刚刚知道,女排姑娘的薪水少得可怜,据说,女排队长惠若琪——那个最可爱、也特霸气、还能歌善舞的姑娘,也曾说过:排球选手一年的薪水比篮球队员一场球的工资还要少。央视网近期也报道,待遇好点的女排如天津队,月收入才8千到1万元,差的如四川队,队员只有四五千,想想看,很多农民工的工资现在也不止这些了。
据说,奥运会后,朱婷要去土耳其打职业联赛,年薪百万美元,魏秋月还回阿塞拜疆,薪水也是国内的十几倍。美国女排队员薪水有多少?大概6位数,不过那是美元。
如果女排能够多一些职业化、商业化运作,对于她们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去年9月,郎平率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冠军,球迷们热情高涨,然而,一个月后,全国排球联赛空缺了冠名商。没有商业的赞助,女排条件的改善是难以为继的。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说,排球改革将分三步走,向职业化联盟靠拢,最终实现公司化运营。今明两年,尝试转变联赛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多元资本投入;17至18年,加快推进俱乐部职业化建设,逐步实现球员自由转会;到2020年,简政放权,成立联赛股份制公司,实现管办分离。
看来,体育事业大发展就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关键还是改革,简政放权、释放活力,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提高的。其实再简单不过,如果排球管理中心变成社会化、非官方的法定协会组织,改革的步伐一定快得多。
“更快、更高、更强”其实也是城市发展的内涵。奥运覆盖了全球范围,带来的是“转移消费”——各国的国内消费被“虹吸”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名片效应、旅游效应、城市发展效应可以延绵数年。
可是,奥运散场之后,体育场馆、公寓酒店的后续运营变成“世界性难题”:悉尼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2003年运营支出 1.39亿澳元,收入仅为5000多万,亏损竟超过8500万。“鸟巢”、“水立方”的造价都高达几十亿,每年的维护运营成本也近亿元,奥运热潮褪去后,参观人数逐年递减,而大体量、高成本的特点,又使得这些场馆很难接到固定的赛事和演出,收支难以维持平衡。
其实,奥运会组织以及奥运设施建设一开始就交由民营企业市场化运作,会不会更有效率?
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第一个政府不出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就是纯商业运作,一个旅游公司的小老板通过特许赞助商计划、电视广播授权、特许经营授权和门票收入,开创了奥运会由亏损转为盈利的先河,体育场馆建的不多,也使得后期空置率大为降低。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开发商来承办奥运会是不是也会有点意思呢?相信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可以更富效率、更有效益并且减轻国人的财税负担。
开发商能行吗?他们有奥运精神吗?他们有号召力吗?他们有实力吗?
开发商其实也是有点精神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开发商,“销售更快、增长更高、实力更强”,或许就是现在百强开发商的写照。
拿地后3个月开工、6个月开盘、2-3年清盘,销售是不是更快呢?上半年房地产销售增长42%,房地产增加值排名第一,增长是不是更高呢?开盘时万人摇号、开业时万人空巷,似乎也不用怀疑商业号召力。实力嘛,就不用多说了,豪掷数十亿拿地,似乎钱真的不是问题。
现在讲“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的政府部门怕是越来越少了,可坚持“夜总会”的开发商不在少数。完成任务的,月底舒心一天,完不成任务的,难过好几个月。
房地产全产业链上的小伙伴也是很有精神的。设计师们经常深更半夜、加班加点、绞尽脑汁求创意,中介代理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带客看房跑断腿,施工单位严寒酷暑、风餐露宿、日夜赶工抢进度,客服物业也是忍辱负重、费劲口舌、客户之忧一日销。
房地产行业的人其实也是人,他们也有亲朋好友、也有妻儿老小,他们一样在拼搏。
开发商也会走钢丝,日子太好了,就大笔借钱、四处圈地、负债率高企、现金流紧绷,相信开发商的小心脏也是蹦蹦跳个不停,不是一时半会,而是三年五载。日子不好过,四处筹钱、折价甩卖、确保现金流不断、企业能撑得下去,哪怕万一掉下钢丝,也会有人爬起来重新再走一遍。
各行各业其实都有奥运精神,体育产业当然更是如此。
当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房地产业逐渐见顶、人均收入翻倍增长、体育事业产业化的时候,更多人越来越注重健康、文化和精神,体育产业将大放异彩,恐怕又将是一片火热的红海。
国务院曾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要把体育产业总规模从前年的1.35万亿元提升到2025年的5万亿元,十年时间差不多翻两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这样大的市场机会,开发商能做什么呢?
能做的太多了,首先是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运营,比如可以结合运动大赛实现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可以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可以把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与房地产结合起来,提前布局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等健身休闲娱乐设施。
其次,还可以把体育运动与商业、科技、表演结合起来,在购物中心里可以引进冰球、冰壶、射箭、柔道、蹦床、滑板、太空舱、风洞悬浮等运动,还可以结合AR、VR、MR实现可穿戴式装备的虚拟、混合现实运动,还可以把体育比赛引入购物中心,让人类的表现欲和刺激性完美演绎在大众面前。
第三,还可以把体育文化、体育传媒、体育教育、体育健康、体育医疗结合起来,NBA的体育文化已经远远超越了篮球本身,体育传媒也跨越了主流与社交传媒割裂,甚至青少年营养餐与运动医疗保健都是大有可为的,运动多了、伤筋动骨免不了,医疗保健的空间也就更大了。
奥运精神相通、市场潜力无限,面临增长极限和不得已转型的开发商们想不想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