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房地产:不信政策、不信专家、不信市场,偏信谣言?

发布日期::2016-09-07浏览次数:382

摘要:9月6日,18个房产类公众号遭遇“黑天鹅”,导致这期“黑天鹅”事件的是上海8月底火爆的楼市,而这一切都源于未经证实的“上海将于9月1日加码限购”。媒体为了眼球经济追逐热点,导致谣言满天飞,并最终作用于本已脆弱的上海楼市。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说北京商住房限购,北京的商住房成交量就能暴增;他们说上海限购,上海的民政局就被挤爆;但如果他们说有一天食盐不够了,有多少人会去抢购食盐呢?我们的确曾经抢购过食盐,不过这种事很难发生第二次。但房地产为什么就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呢?购房者为什么偏偏相信呢?一

9月6日,18个房产类公众号遭遇“黑天鹅”,导致这期“黑天鹅”事件的是上海8月底火爆的楼市,而这一切都源于未经证实的“上海将于9月1日加码限购”。媒体为了眼球经济追逐热点,导致谣言满天飞,并最终作用于本已脆弱的上海楼市。

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说北京商住房限购,北京的商住房成交量就能暴增;他们说上海限购,上海的民政局就被挤爆;但如果他们说有一天食盐不够了,有多少人会去抢购食盐呢?

我们的确曾经抢购过食盐,不过这种事很难发生第二次。但房地产为什么就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呢?购房者为什么偏偏相信呢?一套房子动辄几百万,谣言就能让他们像抢白菜那样抢房子吗?在反思媒体的眼球经济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当下的楼市为什么越来越不像一个“市场”了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化已经超过20年了。但时至今日,虽然名义上仍然冠以“市场”二字,但这个“市场”表现得却越来越不像一个正常的“市场”,说它不正常,至少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其一、很多反映房地产市场涨跌周期的指标陷入“无用论”

其中被媒体引用最多的“房价收入比”就是典型,实际上按照国际惯例得出“房价收入比”非常惊人,大城市动辄几十比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房价的继续上涨,可见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跳出了这一“轮回”。

此外,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也基本失去了作用。按照经济学原理,库存压力会传导至价格,促使价格下降来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但这一指标也基本上不管用了。三四线城市库存区划周期超过20个月的非常多,但房价真正下跌的却寥寥无几,那些房价下跌的城市,跌幅也十分有限。

再说一个指标——租金回报率。国际上认为比较合理的租金回报率在4至6个百分点之间,而我们的大中城市的租金回报率普遍低于3%,这一指标的过低反映的是房价和租金的偏离值过大,也意味着人们买房很少是冲着长远租金收益去的,大家买房基本上是冲着房价上涨去的,这是典型的投机心理,一个市场全是投机者,能说它一个正常的“市场”吗?

其二、供给与需求的扭曲愈演愈烈——市场调节失灵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扭曲程度可能是中国所有行业中最严重的,以至于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需求越大的地方越不增加供给,需求越小的地方越拼命增加供给。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供给仍然是三四线城市大幅增加供给,而一二线城市供给偏紧,尤其是一线城市供给十分稀少。三四线城市规划了3500个新城,说好听点是发展“城镇化”,实际上就是继续走房地产经济的老路,搞土地财政;而一二线城市,有些暴涨的城市吸取了教训开始大规模供地,但整体供给水平仍然偏低,为什么能连续几个月不供地,为什么又能一下子放出6200亩土地,这背后真的是土地稀缺吗?

再比如一线城市——上海。被称为“魔都”的上海的确够“魔性”,我们都知道今年两会后,一线城市被要求加大供给,于是上海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出让了多宗地块,但并没有遏制住地价疯狂上涨的势头,反而诞生了110亿的超级地王,拿地的还是市值不足百亿,年销售额不过300多亿,净资产负债率高达1541%的民企融信地产。

此后,为了不产生新的地王,上海干脆不卖地了,因为已经真的没有招了。难道上海真的没有地了吗?所谓的没有地,在笔者看来不过是供给被掣肘太多罢了。

其三、调控着眼于“堵”而非“疏”

一线城市商品房供给长期跟不上需求,房价持续上涨的动力非常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调控长期只注重“堵”而非“疏”。供给跟不上为了限制房价过快上涨,适当限制需求来实现人为的供需平衡是可以的,但“堵”住的需求却并没有消失,这些需求一旦满足条件,就会重新入市,到那时房价恐怕更难控制。

我们曾在上半年提出过“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该方案是可行的,如果能够实现两条腿并行,需求压力能在相当程度上被化解掉。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该政策已经遭到地方ZF和企业的冷遇。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ZF嫌压力太大,而且短期干不出成绩;二是开发商担心亏损风险,难以向股东交代。

在控制人口的战略下,一线城市仍将长期着眼于“堵”,至于“疏”则是路漫漫了。长期着眼于“堵”的结果就是,价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市场还能是市场吗?

谣言之所以能达到“三人成虎”的效果,根本原因仍是基础调节缺位。人们不相信政策,不相信专家,不相信市场,恐怕只能被逼相信谣言了。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当下恰恰是智者在信谣传谣。相较于当下的房价,谁是智者,专家?恐怕谈不上智者,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的;只有开发商和仍在买房的人称得上是“智者”,前者利用“谣言”,后者则是受益于“谣言”,因为房价的确上涨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