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哥说
近期关于“商住项目收紧调控”的传言再起,刺激公寓类住宅的成交量剧增。上周,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量环比增长34.7%,其中公寓类住宅的成交量暴增62.1%。不过,随后整顿风声骤紧,部分商住项目的样板间已被关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公寓政策不会太紧,未来不可能全面限购”。
成交前十全是商住房
近期有传言称,一份关于严格遏制商改住项目的方案已于8月31日前提交给北京市政府,9月或将暂停商住类项目的两证发放。受该传言影响,北京商住项目纷纷加快了签约速度。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市场研究院统计,上周北京全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共网签3194套,环比上涨34.7%。分类型来看,普通住宅上周交易量下滑7.0%,继续在七八百套左右徘徊;公寓类住宅交易量大涨62.1%,连续33周增加放量。
伴随着供地日益减少,住宅供应量对旺盛的市场而言已然是杯水车薪,这样一直处于市场配角的商住得到了用武之地,通过4月、6月、8月三次完美演绎“商住房限购令”大戏让成交量翻倍增长,并在8月一举超过住宅占据了市场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三次对政策的演绎,北京商住市场在此间至少成交了近3万套,达到了历史峰值。纵观今年对商住房政策的“演绎”,除通州落地外,其他区还是一直处于猜测阶段,尽管各个区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至今的政策风声均来自开发商,其中不排除是销售压力在作祟。
据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介绍,上周成交排名前十的席位均是商住项目。“在9月份调控政策正式下达前,预计商住房抢签约的情况仍将延续。受此影响,预计9月份整体成交量将持续回升。”
部分商住样板间关闭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国土和规划委、北京市住建委召开商住房专题会议,拟暂停商办用地上市。对于所有已批未建的商住房项目,列出清单重新审查,并对有问题的进行整改。报道称,有关领导对此表态“不能再新增商住”,“坚决不开商改住的口子”。
与上一轮坊间关于“商住限购”的传言相比,此次传言内容的影响力似乎更大。不仅购房者开始恐慌,开发商也在担心。记者了解到,在继通州商住项目全面限购、通州商住项目样板间封闭后,门头沟、顺义、大兴、房山等区域也有部分商住项目关闭了样板间的对外展示。据房山区的一个商住项目销售人员称,“样板间现在看不了,只能看沙盘。”
据了解,还有部分商住项目,虽然样板间未关闭,但对室内装修进行了整改,与居住功能相关的硬装、软装、家具摆设都已被拆除。
商住房成交首超住宅
商住公寓项目之所以受到青睐,在某种程度上与相关政策有关。2010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住宅限购政策,对非京籍购房者的限购门槛设定为“1年社保或纳税证明”。2011年,限购门槛又被提高到“5年社保或纳税证明”。一部分人因限购政策失去了购房资格,只能将眼光转向商住房,从而推升了商住房的价格。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几次关于商住房限购传闻的炒作直接决定了商住房成交量的大涨,对于政策传闻的炒作,成为开发商的一种“特殊营销”手段。在几次传闻炒作中,受益最大的非开发商莫属,在快速回笼资金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住类产品的库存。
公寓政策不会太紧?
事实上,关于商住类项目,北京市曾多次明文禁止。2010年4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酒店类项目销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酒店类项目立项核准或备案批复文件后,不得擅自改变项目用地性质和规划用途经营使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分割转让。2011年5月,北京市下发《关于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商业、办公类项目管理的通知》,提出商业、办公类项目“不得采用单元式或住宅套型式设计”。
“关于商住房限制的消息不绝于耳,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定论,最终还得看政策如何落地。如果真的停止供地、停发两证,将对商住房的供应端带来深远影响。”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普通住宅越来越少,商住项目已经成为重要的补充,对此出台“一刀切”的政策可能性不大。
“公寓政策不会太紧,未来不可能全面限购。”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表示,“公寓类土地供大于求,按照公寓单套平均成交面积为68平方米计算,潜在供应量为21万套左右。如果以2015年前平均每年2万套左右的成交来看,潜在供应大约可卖10年。如果限购,成交量将下挫80%甚至90%。从房价调控的角度看,不太可能进行严格的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