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以明月千里寄思乡情时,也曾幻想嫦娥、玉兔,幻想月上宫殿重重。进入现代,月球还是星空中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走向深空的第一步。
中秋,小V吃着月饼,开着脑洞,替宇宙第X大开发商们思考着人类何时才能入住月球,这一历史命题。
技术的温床早已暖好
在月球上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绝对是遥远的科幻故事,然而在月球上实现居住却并非遥不可及。1869年,儒勒·凡尔纳曾畅想使用大炮将人类送上月球;1954年阿瑟·克拉克就曾经提出在月球建立基地。1959年美国陆军野心勃勃的“地平线计划”更是想要在月球上部署陆基弹道导弹。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太空竞赛,无形中推进了空间技术的发展。“土星”和“N1”两个拥有怪兽般推力的运载火箭、设计精巧的“阿波罗”飞船、登月舱、还有成熟的轨道空间站技术让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前进据点由天方夜谭般的幻想变成了一场充满着技术主义美感的浪漫远征——当然,远征背后所燃烧的钞票也同样壮美。
以现在的技术,在月球进行定居点的建设其实都算不上科幻,而是科普。
如果将事情简化,抛开那些复杂的工事和核心数据,在月面上建设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定居点,需要的仅是强大的空间运输能力、成熟稳定的能源系统、以及氧气、食物和水构成一个闭合的生态圈。
38万公里的距离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技术的温床甚至已称得上可靠:连接地月之间桥梁的空间运载技术不断成熟;保证定居点运营的能源技术——不论是太阳能还是核能也已运用多年。实际上在荒芜行星上建设一个基地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这个基地能够自给自足地运营下去,甚至繁衍生息。
《火星任务》和《火星救援》两部有关火星的电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人类定居点的大概范本。
首先,作为让居民能够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基地要有能够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氧气的植物温室,当然这一温室也是农作物的重要出产处。回收、合成水的系统同样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定居点内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的简单生态圈。
月球开发离我们很近
当然,技术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在月面大规模建设定居点的能力。月球毕竟不比地球甚至比不上火星,缺乏大气层和电离层的掩护,这个太空岩石是一片被尘埃覆盖的荒漠。
昼间107度和夜间-153度的平均气温、随时可能到来的陨石轰击以及太空辐射都是一个定居点所要面临的常规灾害。因此,建筑材料是否足以抵抗得住这些危害以及是否易于保养和维修是月球定居点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也有方案曾经提出在地底建设月面基地,因为推测月球地底温度可以维持在24度左右,只是这样规模的开发必须使用大型工程器械,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准虽并非无法达到,但花费也是天文数字。另一个替代方案是使用月球现存的、由死火山遗留下的大型熔浆隧道进行改造,开启一个太空殖民的穴居人时代。
所以,在吃着月饼的同时,大家不妨同V房产(beijing_house)一起想象下我们未来的月球开发史。
人类首先将在月球的南北两极登陆,建设临时定居点。因为这里的日照几乎是永久的,在这个区域建设太阳能站,能源供给的问题将能够得到解决。随后,人类以此为据点,开始永久性基地的打造。这样的月面基地,很大可能作为天文观测基地或者军事基地来使用,随后,而模样可能更加接近于科幻电影《月球》或者《独立日2》中的描述。
点击播放
GIF/979K
接着,是将一个烧钱的科研基地扩展成一个来钱的资源产地,轻便、简洁的技术美感在这一阶段将会褪去,取而代之的将是工业时代的粗犷与力量感(脑洞不够大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下《钢铁苍穹》)。而走到这一步才算是站在月球进行城市开发的大门口。
月球城市可能只是个接近实现的幻想
考虑到这些年来,人类的科技树全部点到了互联网那一端,在空天技术方面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小V估计——少说也得半个世纪,等00后们退休了也许可以看到那一天。
当然,从一个简单的开采基地发展到月球城市的距离更为遥远、也更加科幻,将时间轴进一步向后拖动,最大的可能是首先出现地底城市,然后再向地面发展。而太空歌剧派们所憧憬的依靠防护罩保护的大型月面都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许很难实现。
至于将月球地球化的黑科技,如今仍然只停留在科幻迷们的想象中。因为月球并没有足够的质量来保证大气层,所以就算人类有这个能力,可能也需要持续制造大气层,来维持月球大气层的稳定存在。
有生之年,估计大部分人最多能够看见的是一个简洁、脆弱的临时基地。毕竟,为了面子去开拓太空的年代已经过去,缺乏足够的战略利益或者经济利益,月球城市只能是一个及其接近实现的幻想。
以上全是小V个人的“胡说八道”,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无聊的话,倒是可以看看文中推荐的电影们,很好看。
采写:陈禹铭
编辑:心塞的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