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傅讲故事之城市篇 透过历史谈创意

发布日期::2017-04-27浏览次数:422

摘要:上期节目,徐凤文先生提到了天津建筑景观与水岸文明的迭代演变。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徐师傅的脚步转入天津的大街小巷之中,忆往昔看今朝。 壹 在天津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破旧立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老城区拆迁改造的新闻时常出现,对此,徐师傅的感触也是非常深刻的。 徐凤文 其实只要是天津人,一直在关注这个城市过去几十年大拆大改的进程。不光天津,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有故事的街区都会经历。 我曾经多次的走入到即将拆迁的天津老城,那些曾经奢华的大宅子里边,也曾经深入到南市即将拆迁的老街区里面。 其实特别遗憾

上期节目,徐凤文先生提到了天津建筑景观与水岸文明的迭代演变。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徐师傅的脚步转入天津的大街小巷之中,忆往昔看今朝。





在天津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破旧立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老城区拆迁改造的新闻时常出现,对此,徐师傅的感触也是非常深刻的。


徐凤文


其实只要是天津人,一直在关注这个城市过去几十年大拆大改的进程。不光天津,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有故事的街区都会经历。


我曾经多次的走入到即将拆迁的天津老城,那些曾经奢华的大宅子里边,也曾经深入到南市即将拆迁的老街区里面。


其实特别遗憾的就是天津几个历史空间的消失,2000年左右天津老城的消失,包括估衣街、包括南市这样几个承载着天津600多年的老城,包括跟五大道同一时期开发的新南市地区,25条街道形成的近代天津的shoppingmall街区。


我们现在说到很多老字号、饭馆、园子、澡堂子等各种的天津的所谓市井文化,到近代已经升级过的很多东西,其实是集中在新南市地区,老南市也成为一片记忆的街区。


我是学历史出身,但我不主张文物不可更新,不可改造。就像我说的,五大道是适应当时世界上的花园城市理念而建立。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大拆大改里,其实有很多东西已经拾不回来了,永远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这样一些个街区、城区,甚至一些承载城市地标价值的建筑,不管是民宅还是公共建筑,其实在天津消失很多。但另一方面天津还有这么多,与其他城市比依然是很丰富的、很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在这一轮的城市复兴、更新过程中,随着方方面面大家理念的改变,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了。


在这个过程里边,比如这两年天津出现这么多法式建筑,法租界的风情区虽然没搞起来,但是出现这么多的法式建筑,甚至成为天津城市规划里边又一个新的潮流了。


这个东西是否适合?已经建成的,我们如何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营造过程里面,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做得更好,做得更到位,为未来的人、为当下的人提供更多的,跟这个城市价值匹配的、价值增值的东西。这个话题太大,有点可惜。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特别喜欢逛,也特别喜欢领朋友去逛老式租界这些小街小巷小里弄,听着不管是外地口音还是本地口音的那些市井里面的人物,他们的生活、锅碗瓢盆交响曲。


然后用眼睛用文字去记录,也用手机去记录,我也担心有一天,这样一片还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街区,不要变得像我们有些风景区的开发这样,变得没人味儿,变成一个纯观光区。


因为现在观光这个概念,在旅游产品里边也是很low的,应该怎么去完成体验互动。就像我曾经在苏州说过,如果说山塘街像是一个电影的布景的话,那么平江道就是一个扑面而来的,让你触手可及的、有温度、有气息的街区。


我希望天津再做、再改造,再更新,做一些有气息的、有温度的街区,别都是高大上。我们从原住民考虑可能是一个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观察者、审美者、记录者,可能是另一个问题。


但是这种保护,或者这种历史的气息怎么在我们的建筑,怎么在街区里传续下来?在新的街区里面,或者在一个新改造的老街区里边,新旧之间怎么完成这个续接?



追忆老街的同时,我们也陆续看到了一些街区改造升级的举措。这其中便包括了文化创意街区的涌现,而这些项目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原有价值定位,徐师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徐凤文


利用老街区做文化创意街区,不光是在中国,它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工业时代结束,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刚才说的是建筑,我们现在说的是工业。


其实老街区的创意街区算是一种以原来居住形态为主体,包括商住形态为主体的街区形态,更多的是小资小调。


那么另一种就是老的工业遗产,老的工业厂房包括仓储、码头工业,比如北京的798、咱天津的6号院、棉三,上海的田子坊这样一系列的这种街区。新的工业街区出现,是工业文明结束之后国际上的一个潮流,这是必然趋势。


十多年前我提纺织博物馆(的时候),特别担心海河两岸这些纺织厂,没有一处能够有这样一个创意空间。很庆幸天津还留下了一些工业遗产,为这样一个城市、为城市的年轻人、包括像我这样的这种老少年提供这样一处空间,能够在这一轮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文化的创制过程里边提供这样的空间、提供这样的机遇,肯定是最好不过。


当然,现在又有了新的形态出现,像文旅,包括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其实不管是街区、工厂,包括前一段时间流行的众创空间,包括现在的小镇,还有未来的可能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


你会发现一系列跟文化有关的,把传统的街区改造,赋予它一个主题,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创业,参与创意,参与创智,参与创造这样一个空间。让这样一些新的乌托邦的居民进入、参与、互动来完成。


其实我觉得又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它会比建筑产品更有价值,会比传统的实体商业更有活力,会比那些简单的观光的风情区更有魅力。


因为它有人的活动在里边,有不同的空间,大家可以体验、可以参与甚至可以消费。我相信这会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所以这些创意街区同样又面临着一轮变革,变成不同玩法、不同类型。


其实就像我的书房,因为现在基本上还属于不怎么对外开放状态。大多数还都是比较熟悉的朋友来聊聊天,然后晒太阳喝下午茶,这样一种状态里边。


其实我希望将来有机会真的是徐师傅在书房里,比如说搞一场夜秀,我们搞一场夜间读书会,听听音乐放放歌,讲讲故事,大家说一说。


就像年轻时候在宿舍里这种夜聊,或者在旅行状态下,往往这种跟陌生人在一起喝酒啊、聊天啊这种美好地感觉,我把它叫做邂逅和艳遇的感觉。


说一些跟咱日常生活不太一样,非理性一点的、感性一点的东西,围绕着读书、围绕这些精神化的这种温暖的美好的东西。其实我也希望将来书房做这些,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空间,能够提供这种有仪式感的、可体验的。它变成产品,变成一种消费性,变成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的消费场所。


这些街区也会升级,你会发现来画廊参观,旁边喝个咖啡;或者说到书房里边参加一次——哪怕做一次约会,不仅是搞一次读书会。我觉得读书会都low了,如果读书会不能玩,不能show,都low了。为什么不能让精神活动,同样很丰富很好玩呢?


就像房地产商也搞很多活动,过去可能比较流行玩高大上,棋牌啊、红酒啊、烘培啊、灯光啊、摄影啊,那音乐一开场都跟地球要马上重新开启了一样。你会发现,大家会慢慢注重这种温暖的、迷人的、好玩的、能够扣动人心的东西。


我相信这些街区,这些景点,甚至房地产商的一些活动也会往这方面去转化,一定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


因为大家的追求已经到了,告别悟性追求的阶段。更多强调悟性跟精神性非物质性的一种结合,就是有仪式感的生活。过去讲生活方式,其实生活方式根本是在有仪式感的生活里面。



延续老街区的古香古韵,树立新城市的现代理念。这种双面性特质不止呈现在天津这座城市里,也蔓延在其他城市之中。


徐凤文


深入每一个城市,你会发现它都是双面,就像每一个人一样。比如说重庆外显的是两个不相干的双面符号,重庆的棒棒和小妹——就是美女。


重庆给人的(感觉)是火爆,脾气也火爆,司机开车就跟过山车一样,坐地铁也跟过山车一样,它是一个特别魔幻的城市,像电影一个场景,一个异次元的城市。


而苏州是一个平面的双面绣,苏州很像一个平面的城市。虽然苏州的工业园区是个向上生长的城市,但苏州更多的时候,我是先看它的平面,


而天津的城市,我更喜欢看它的立面。重庆的异次元,苏州的平面,而天津的立面是什么呢?天津的立面同样是个双面绣,天津的上边与下边是两种城市,是两种文明,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教科书上的词,我觉得还比较恰当。


而苏州这样一个千年的古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士人跟江南文人结合的,一个高度发达的雅致文化、园居文化的。


回到居住话题来说,重庆是传统的巴人,这种蛮性、雄性和近代以来作为陪都,包括三线建设——上海过去很多人,陪都过去很多人,全国都过去很多人,它跟各地文化融合混搭形成的东西。而天津是一个无法用一个名词、一个关键词来定义的城市,又恰恰是容易被误读和畸读的城市。


在这三个城市中,天津既具有重庆的码头文化,又有苏州温婉精致的小腔小调,它同时具备重庆和苏州这两种东西。我觉得它的南北兼容性、华洋杂处性甚至更胜于这两个城市,甚至更多城市之和。


恰巧是在几年前,我给《读者原创》写过三个城市,写过天津、写过重庆、写过苏州。据说主编给当地的朋友看,都还是高度认可。因为我都曾经在这两个城市生活过,就是你一定要去生活。


天津,一座无法用某种语言或某种表达去概括其特性的城市。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老街的没落与再生,憧憬着新区的崛起与繁盛,也为这过程中衍生出的实际问题苦恼着并努力着。


想听更详细的有声版?扫二维码吧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