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疗体系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管理和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急救医疗能力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口老龄化加深等背景下,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项目面临着哪些政策机遇?如何规划建设快捷高效的急救体系?4月26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尚行关爱,全民健康——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国急救体系如何规划建设”主题沙龙在北京怀柔东亚尚院举行,来自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陆军总医院、航天中心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急诊科主任、医生就如何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等问题分享了众多“干货”。
与会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黎檀实
海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单毅
陆军总医院263临床部急诊单志刚
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旭东
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修媛媛
黎檀实:急诊科应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
中国的急诊科从2000年开始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现在可谓急诊科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急诊科发展的前提是社会要有一定的物质积累,人开始重视生命质量,这也是健康中国概念的缘起。
急救其实是所有专科里面离社会最近的,它是一个具有学科以及社会双重属性的体系。重大公共事件的突发急救能力其实对保障我们转型期社会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也代表了政府对百姓健康的关爱。
我们成立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其实也是把社会上的资源利用平台进行整合,再去服务社会。我们成立的目的就是跨界,把社会上更多的有识之士聚集起来。平台的包容性越强,1+1>2的效应就越强。
我们现在急救体系中,其实院前急救是最薄弱的环节,其中社区环节和120急救车环节很重要。对于120急救车体系例如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弥补,而在社区方面也考虑例如互联网+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入社区。但既然急诊科是为社会服务,我觉得社会资源包括政府也应该为急诊投入更多。
为什么专科医生不愿意到急诊工作?黎檀实提及,急诊是一个风险大、工作强度高,比较辛苦的医学部门,有些急诊手术需要在深夜临时进行,急诊医生的薪酬待遇也有待提高。“其实我很反感提起医生就说感动怎样,我更提倡将医生看成一个普通人。有些问题不应过分拔高,其实是体制问题。”
王旭东:建议加强重症医学投入
急诊过去称急诊室,不是一个专门的科室,主要看急症、重症。目前已形成急诊科室、急诊抢救、急诊ICU、急诊留观室等综合体系的急诊医学科。
在王旭东看来,过去许多医生不愿意到急诊工作还与急诊学科系统的建设、投入有关。“只有继续加大对急诊的建设投入,才能让更多的医生愿意到急诊部门去。”为此,王旭东建议,不仅是医院,也希望国家能加大对于急诊学科体系的建设。
“未来,急诊急危重症的患者会越来越多。”在王旭东看来,除了人口越来越多外,随着老年化增多,老年人的突发病率也在提高,急诊在老年人在医疗需求上有特异性,共患疾病发生率高。王旭东举例称,只要老年人得一个感冒、或者一个支气管疾病,就有可能是一个急危重症,而老年人在发病时候往往还伴随着其他心、肺、肾等疾病的并发,这也导致许多老年患者集体涌向急诊科。
国外的急诊重症医学已经相对领先其他类别医学科。对于急诊科未来的发展,王旭东表示未来希望各方能加强重症医学的投入。谈及急诊的社会化自救、互救,王旭东表示希望急救体系能从小学开始普及。
单志刚:急救转运可考虑地铁运载
对需要急救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得到治疗,存活率越高。建立快捷高效的急救体系无疑是重要保障。
面对日益拥堵的交通,急救病人如何被快速、顺利的运达到指定地点,单志钢谈及急救转运问题时建议可以靠考虑地铁运载方式解决。此外,随着疾病、创伤等发病人数增多,医疗点可以外设,专家就诊地点也可以外设,对需要抢救的病人就近就医利好。
单毅:建议加强院前急救培训
关于急救,我主要分享院前培训和急救技能普及两方面。通过考察学习发现,国外一些医院的院前培训做的非常完善,譬如英国在此方面有一个很标准化的教程。院前急救人员在参与急救工作之前,需要参加很规范的继续教育,毕业之后要经过三到五年院前急救专业培训,而且要多频次地参加医院的急诊工作。相比之下,国内在院前急救培训上应该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院前急救医生需要回到医院和急救院内人员合作,共同学习和提高。这是急救体系建设中关键的一环,也是目前国内相对薄弱的一环。如果急救医生只在院前参与急救,而不参加正规的医院内的急诊工作,他对病人的病情发展,前期处置和后续疗效的观察,就会缺失。同时对很多医学上的最新研究,也可能会慢慢脱节。
另外,包括心肺复苏在内的急救技能科普,体现的是急诊专业的社会属性。
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近2.3个亿人,心脏猝死,每年有五十多万,粗略计算基本一天有近一千五百多人死于心脏病,每分钟至少有一位因心脏病猝死的人。所以对心脏病患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心肺复苏工作,延误一分钟生存率便降低百分之十,但是十分钟之内想把病人送到医院或得到专业医生的救治很难实现。目前,中国的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一,欧美等国家能到百分之十几。
希望专业的急诊人员能把专业知识,通过更合适的方式,跟院前急救人员和公众更好的沟通交流,做好传播,提高院前自救或互救的成功率。
修媛媛:社会对急诊科存在某些误解
“为什么电视剧中那些犯了错误的医生就要从外科被‘排挤’到急诊科?”近日,电视剧《外科风云》的热播也引起了在场专家的争议,电视剧中白百合饰演的陆晨曦因与直属主任关系不和,从胸外科被“排挤”到急诊,大家便有了急诊医学“矮”于其他医学一等的看法,修媛媛表示,实际上在美国,都是最优秀的医生才能胜任急诊医生,急诊科作为综合医学科,任务很艰巨,急诊医生个个都是劳模。而近年来,中国的急诊医学科室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急诊室,已经拥有了硕士、博士等系统的人才。
(以上文字内容由张春楠、郭少丹、陈佳岚综合整理 图/许晓)
本活动场地由北京怀柔东亚尚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