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的
昨天与盈盈聊天,我向他请教保利地产。
A股只有2000余家上市公司的时候,盈盈号称认真翻过1800家以上公司的财报。现在,A股上市公司数量更多了,我不知道他是否更新了个人记录。
但是,他在一勺言写过的文字都经得住了时间考验。
首先,等待给一代人带来阴影的大崩盘
其次,如何爬出股市万人坑?
他说,保利地产这家公司去年是闷声发大财,基本上抓住了房地产的本质:
1,现金流回笼基础上的高周转,去年闷声买了不少土地。
2,融到了很多便宜的钱。
3,它的城市群布局基本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你可以看看2016年报中的项目清单,基本上现在风头正热的城市,保利都有适当的项目体量。”
然后,盈盈漫不经心地下了判断:行业的同行可以对照着保利进行布局,但是体量太小的小公司就没有必要搞全国化的均衡布局。
我平素对保利地产关注不多,因为素来觉得央企地产公司大多是铁桶阵,表情严肃,不够有趣——这会导致一个直接后果:话题不足,无料可爆。
可是,前几天手贱翻了翻资料,才注意到保利地产已经是每年销售2000亿元、结算1500亿元以上的五强公司,不容忽视。而且,听说今年的销售目标“不可描述”之高。
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盈盈所说的三点,真的是句句对应落在地产的三大核心命门:土地,资金与战略。
虽然我是盈盈的粉丝,但我也必须去寻找证据。结果,当然他是正确的。
先谈谈土地。
2016年,保利新增加了112个新项目,力度似乎仅次于中国恒大。其中,七成是通过合作与并购而来,与本人印象中保利甚少出现在土拍现场非常吻合。
这112个新项目总体量2404万方,耗资1214元,其中,1600万方落位在一二线城市,又占到了七成比重。
这事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有个词汇叫做“中国采购困境”,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商品,不管是再供大于求、再便宜的东西,中国一旦掏腰包,东西势必越买越贵。
可是,保利去年一年买了价值1214亿元的土地,居然没有在土拍头条上出镜过一次,此事不仅难能可贵,而且相当讲政治。
让这件事情变得更不容易的是,在支票开的如此慷慨的同时,保利地产的经营性现金流不仅保持正值,还历史性达到了340亿元。
再谈谈钱。
钱是负债,少了肯定不行,但是,也肯定不是越多越好。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便宜的钱越多越好。保利地产钱的成本有央企身份保驾护航,低自然可以期待,但是低到多少,亮瞎眼睛。
去年,保利完成的一个130亿元公司债券融资中,3+2期限,票面融资2.95%,是国内房企第一张利率低于3%的债券,与无风险的银行三年期基准存款利率几乎持平。这简直是投资人跪着求你借钱。
在这样傲娇的氛围下,2016年保利新增有息负债综合成本仅为 4.4%,降低的每一点,都是宝贵的净利润呀。
再谈谈战略。
所谓地产战略,无非就是判断,把钱与土地花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花出去?以及,谁来干这件事?
这三个W是房地产人的哲学问题。保利地产这次似乎回答的也相当不错,至少,盈盈蛮认可的。
解构一下,保利2000多亿元的大盘是这样的:总共进入68个城市,累计361个项目,其中,68%在一二线城市。
保利的年报中有一份长长的项目清单,里面披露了去年一年开发的项目的详细指标。如果你去看的话,你可以重点对比下单一项目的其中两个指标:总建筑面积与待开发建筑面积。
然后,你就会发现,在下面这四个城市里,保利的马步扎的很稳,一幅“你随便我陪你玩到底”的即视感:成都,合肥,佛山与广州。
冰冷数据,再结合盈盈的意见,可以得出一些热乎乎的感性判断:
市场嗅觉很灵敏,保利是佛山的庄家。
成都行的时候,保利站住了,而且越干越大。
合肥市场崛起之前,合肥就是保利内部的明星城市。
广州是保利总部城市,吃遍天,优势明显。
按照保利官方年报中对自己的表扬,保利的区域深耕度指标相当出色。光在珠三角就实现了600亿元以上的份额,而高价城市深圳还不在列,细思恐极。
客观而言,保利的布局很适当,但感觉上,它的主要利润来源是来自优势城市,在这些优质城市里,又集中到优势项目上。
在北京市场,保利的土地储备还需加强,不过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个众生相:谁敢说自己北京不缺地?
最后,我问盈盈,“这份年度成绩单,你能看出保利是个什么特别口味?”
盈盈口活不行,但文字天赋极好。他说,“保利的手法整体上就是务实、实用,知道哪个地方有仗打,有肉吃,就到哪里去。”
一勺君深以为然。
近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