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我在家里补了几集最新的《奇葩说》第四季。
发现画风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从单亲妈妈到最近刷屏的“该不该同意父母进养老院”。
在轻松搞怪的辩论外衣下,《奇葩说》在慢慢引发人们对生活各个维度的思考。
尤其是4月28号的“该不该同意父母进养老院”这个话题。
正方的观点是“支持”,反方的观点是“反对”。
节目一开始,支持父母去养老院的有74%,反对的有26%。
整场辩论,无论正方还是反方的观点和发言,都让大家泪目,甚至在节目结束几天之后,都还哭得像鬼一样。
的确,选手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特别是正方代表陈铭和反方代表马薇薇。
在陈铭发言之前,反方的立论是,老人需要的是菜场的烟火气和生命的朝气,即在家买买菜带带孙子。
让他们去养老院,就剥夺了老人融入亲情的权利。
陈铭反驳说:
这是典型的,青年和中年用自己的理解,对老人的幸福观进行的刻板偏见。
东方的家庭思想不一定适合每一个老人,也有老人们会想去追寻自由生活。
而不是每天晚上守着给孙子换尿布,早上还要人肉闹钟呼唤我们去上班,这样的生活过久了,再好的的脾气也会骂娘吧?
而且他认为,父母在好的养老院,可以获得更专业的护理。
现在的父母,很少会和孩子住一起。有的住在一个城市的两个地方;有的孩子在外地,父母在老家。
“我们不回去,那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和养老院没什么区别。而且,还没有朋友,没有自由自在的心情,没有专业的护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期盼你回家。”
陈铭的发言足够精彩。
反方马薇薇针对他的辩论,更是句句戳心。
她说:
老人,就是不萌还作的小孩。
老人就像孩子一样,他们很敏感,就算你提供了无比专业的护理,他们一样不会快乐,因为这里的护工对老人没有爱,他们就是躺在床上的提款机。
吵吵闹闹和父母过一辈子又能怎样,干嘛不咬咬牙忍过去呢?
起码等他们离开的时候,你可以和父母说:“你们这一辈子对得起我,我这一辈子,也对得起你们。”
而如果选择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呢?
你的中晚年会很幸福,不会有婆媳矛盾,不用照顾老迈的父亲,可以安心地工作生活并照顾自己的小孩。
但这个选择可能要承担的是,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你就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因为怕麻烦,就同意他们去养老院了呢?
而“后悔”永远是比“痛苦”还要痛苦千万倍的感情。
最后当马薇薇强忍着泪水柔声说道,“真心说出的不一定是真话,那是情话啊,你这个傻孩子。”
父母真心说出想去养老院,就一定是真心么?
孩子就一定应该心安理得地受了么?
不得不说,两人的发言都很精彩,精彩到最后的胜负,谁对谁错都没有意义了。
虽然被选手打动,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全部同意他们。
就像最后马东总结,只有把他们的观点都结合起来之后,才是《奇葩说》这个辩题想要传递的。
传递的是该不该父母去养老院这个答案么?不是的。
传递的是,该不该多爱一点多想一点我们的父母。
当然该。
为什么《奇葩说》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节目,要选用这个话题?
为什么选了这个话题之后,能引起大家如此强烈的共鸣?
是我们太善良么?狗屁。
恰恰是因为我们之前做的太少,心有愧疚。
恰恰是因为父母爱我们太易,我们爱父母太难。
恰恰是因为父母可以随时为我们拿出几十上百万的房屋首付款,而我们还要为如何给他们养老去引发激烈地社会大讨论。
父母爱我们太容易了,不是因为爱的成本低。
相反,爱我们的成本很高,要给我们买车买房,还要替我们养小孩。
容易在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掏空自己大半生的积蓄为我们做上面这些事情。
我们爱父母很难么?真的太难。
不是因为爱的成本太高,相反一些微不足道的行动就足以表达。
但是,因为微不足道,我们太容易忘记。
就像最后何炅说的:
“这期节目一定会让你想说:TMD,我明天一定要对我爸爸妈妈好一点。”
“但是,我敢打赌,一个星期之后您就忘了。”
工作加班忙成狗,不敢辞职等加薪;
没对象的想着找对象,有对象的想着找新对象;
买了房子的着急月供,有孩子的着急尿布奶粉钱。
心里哪怕一点父母的位子,都很难留下。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何炅说的句句扎心,让人惭愧到想自宫。
在后台,经常看到很多读者问各种各样关于房子的问题。
比如哪里买房划算,什么时候出手,如何破解限购。
这些问题不难给一个答案,但是给了答案之后呢?
拿着父母的积蓄买了房子之后呢?
子女和父母就彼此不再需要了么?
我们之所以大多过得焦虑不幸福,不全是因为买不起房。
而是因为从来没有思考过如果与自己身边的人生活,比如父母。
也很少有人问关于家的问题,便自然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三观正的答案。
没有答案,自然过得不幸福。
好在,有《奇葩说》这样一个奇葩节目。
而且这个奇葩节目偏偏在年轻人中有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也在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递一些答案,以及一个很正且唯一的三观。
什么叫三观正?
真正的三观正,不是拥有什么正确的三观,也不是别人的三观跟你的一样,而是包容不同的三观存在,这种属性是唯一的。
就比如我不爱咪蒙,但是我依旧会在这里应用她文章里的一段话来说明我的观点:
《奇葩说》就是一个难得的可以包容奇葩和奇葩想法的地方。这在当下中国,是特别稀缺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发表奇谈怪论,不要奇装异服,不要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的整个青春期,都被禁锢在同样的发型、同样的丑校服里。
我们活在一个崇尚标准答案的世界。
《奇葩说》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态度是:
去他妈的标准答案。
它提供的不是正确性,而是不同的可能性。
那么这期节目要告诉我们的就是: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为父母养老,只要揣着爱,都是对的。
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切断自己与父母的联结。
好吧,我知道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很恶心。
但是又不得不做,因为有些人你不叫他会一直心安理得地睡下去。
我也知道,我这么高冷对着爹妈可说不出肉麻的话。
唯一能做的,只有写完这篇文章之后发到朋友圈里。
这一次,就不屏蔽他们了,当然我也从来不屏蔽:)
以上为正文,文字来自杨六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