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月,自住型商品房俨然成为了市场的主角。无论从入市量还是成交量来说,自住房早已远超其他各类型的产品。但在自住房如此“风光”的背后,后续越来越少的供应量却成为了自住房难以回避的现实。而对于购房人来说,面临即将断顿的自住房,早出手或许将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房源稀缺 成交火热
8月底,北京,通州自住房项目现场确认火热,万人顶烈日“血拼”。
随着北京优质自住房越来越少,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阳光城·阳光佳自住型商品住房项目受到众人青睐。该项目于8月17日结束网申,进入现场确认阶段,即使烈日高温天气下,亦已有接近万名民众到场排队申购。据悉,该项目的463套房源吸引了共79177户家庭申购,为今年北京推出的自住型商品房申购户数最多的项目。
此前,位于房山的自住型商品房恒大滨河左岸入市,价格是17500元/平方米,主力户型为64—67平方米一居、56—84平方米两居和85—87平方米三居。据该项目有关人士介绍,项目推出的1500套房源,共吸引了20000多人进行了申购,最终符合条件的6000多人入围选房。为了控制现场局面,恒大方面还调集了旗下其他项目的各大代理公司前来帮忙。
事实上,自住房的火爆程度还远未结束。8月31日,位于密云的绿地朗山进行摇号。该项目共300套房源,却得到了40000多购房人的申请。而最终能够参与摇号选房的人也在37854名。
供应趋少 后续难保
就在自住房再次迎来火爆成交的同时,难以回避的便是后续的供应量。根据北京市国土局数据显示,自住房土地在2013—2014年迎来供应高峰期,从数据看,可以说是天量,分别达到了187.4万平方米、295.4万平方米。而到了2015年只有52.8万平方米。2016年截至目前更是只有6.65万平方米。
土地的减少,也就意味供应量也将随之减少。简而言之,自住房或许将很快消失在市场之中。这也意味着,如果随着现有自住房的指标用尽,自住房很可能如经济适用房一样退出房地产历史的舞台,毕竟,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升高,这种形式的房源即使低于周边30%,在日益豪宅化的今天,旁边的商品房卖10万/平方米,自住型卖7万/平方米,也很难让刚需购房人所承担。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13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宣布:两年将供应7万套自住房的土地供应,现在看,这个指标基本完成了。2014—2016年,自住房合计供应了54624套,叠加上未来还有1万套上下的潜在供应,基本可以说,当时制定的7万套目标如今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完成了。
与此同时,张大伟还表示,自住房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过去三年,含自住房的商品房住宅均价与不含自住房的商品房住宅均价,价格差距分别为1922、2758、1549。折算成价格涨幅比例也就是2014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7.7%。2015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10.3%。2016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4.6%。”张大伟说道。
可售项目 仅剩9盘
当然自住房在即将到来的9月份至明年前3月的时间内仍将有不少项目入市。但这或许也将是今年最后一批入市的自住房。而在这些自住房入市后,明年或许也将很难再看到自住房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了解,现在尚未入市的自住房项目包括天润和丽嘉苑、远洋绿地昌平北七家地块、金隅大成后沙峪地块、绿地黄村自住型商品房以及保利首开常营乡自住型商品房地块等8个项目。其中,位于延庆的天润和丽嘉苑预计2017年开盘,预计2018年精装交房,这是首宗明确说明即将精装修的自住型商品房,也是延庆区域的首宗自住房。其销售限价为14000元/平方米(含全装修成本)。
除此之外,未入市的自住型商品房所在区域涵盖了北京目前各大区域。不难看出,仍有不少优质的自住房代售,而按照公开信息显示,这8个未入市的项目供应的套数将达到5000套左右。而这8个项目也将成为目前北京最后的自住房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不少自住房采用了区域优先申购的方式,不少自住房项目所在区县的户籍家庭和在此工作的家庭将可优先购买自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