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深圳夫妻弃千万房产养上百条流浪狗”的新闻引起不小的轰动。新闻称,由于救狗钱只出不进,2007年二人卖掉了罗湖区海丽大厦的两套房子,而那两套房子的总价,如今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对此,网上议论纷纷,有不少网友直呼,这是愚蠢之极的行为,还有网友送来两个字的评价——有病。
为何二人善意的行为会引来这么大的质疑和抨击?侃房哥觉得,矛盾在于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价值观,而最突出的部分是“卖房”,而不是“救狗”。
从普世性的价值观来说,人的一生好像都是在追求成功的一生。而成功最直观的定义是什么?无外乎升职加薪,买房买车,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在大众思维里,这已成为主流。那么,当“卖房救狗”这种反主流意识出现时,它就很容易被当作不可理喻的“怪胎”,遭到排挤。
即使从逻辑上来讲,“卖房救狗”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可不少人还是会想,“我是这么做的,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你凭什么不这么做?你不这么做是不是傻?”尤其是在大伙拼了命都想要买房的深圳,真有人当没事儿似的把房子拿去“喂了狗”,这无疑是对主流思想的否定,那就更扎心了。而此时,对于部分人来说,证明自己正确的最好方法,就是反击。
卖房救狗,是真傻吗?去年也有报道称,北京一对夫妻不买房,和房东签了10年的租约,花40万装修一套65平的出租屋,一家三口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对此,很多人认为这一做法很任性,“不筹钱自己买房,还花钱装修别人家的房子,太不值得了。”然而这对夫妻却说,“活着和生活是不一样的,真正懂生活的人未必要花很多钱,真正幸福的家庭未必非得买房子,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正如深圳这对夫妻面对镜头所说出的“不后悔”三个字,选择自己想要的才是最好的,哪怕面对的是无数次的投诉和搬家。
在此,侃房哥也不想聊是否该买房的问题,其实也没啥好说的。相信就现实而言,房子的确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抛开“家国观念”那些虚的不谈,无论是个人、家庭的稳定,或是孩子上学,房子都不可或缺。
但哥想说的是,房子可以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但不要让它成为心里的“信仰”。很多时候,买房都像一种责任,我们并不是真的热爱这堆钢筋水泥,但必须担着。可现实在于,在高昂的房价面前,很多人迷失了。
侃房哥想到看过的一部香港电影,女主角是一个普通的银行话务员,为了满足童年时要住海边的情结,拼命赚钱想买一间靠海的房子。她白天在银行不厌其烦地给客户打电话推销,晚上又去做好几份兼职,日常生活都是最低消费,外出旅行更是没想,结果房子就要到手那天,由于房价暴涨,业主突然反悔。而为了将屋子变成凶宅从而降价,崩溃的她拿起工具展开杀人之路。但讽刺的是,当女主角住进连床和衣柜都不能同时放下的“豪宅”后,等待她的竟然是金融危机。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女主角还能记得她的初心是想要看海吗?侃房哥不由想到了一个段子,“几人打车到清华,聊起某某几年前就买房了,真是人生赢家。出租车司机大爷默默听了很久说: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可我就是个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北大清华毕业,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
扪心自问,背着高额的房贷省吃俭用、斤斤计较,或是面对高昂的房价绞尽脑汁,这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还是被时间推着走的?不知从何时开始,房地产已绑架了我们的人,绑架了我们的钞票。但是,请不要让它诛了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