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大学路,发现小食店。之所以用“发现”,是缘于其和排排坐的沙县小吃、汤包馆所不同,在于其招牌上列项:港式锅贴川味凉皮早餐(套餐),售价N元。
配合这个诧异的是,店内超过50%的老外,且都点了这款关公战秦琼的套餐吃的津津有味,觉得不妥的我们,反而在这种“当事人甘之如饴”的背景下,感觉自己是否不妥。
以上真实场景背后反射了什么营销问题?
1、港式锅贴,就是一个伪称呼。上海特色的锅贴,何时寻到了维多利亚港那边的根?细看之下,那锅贴看起来似乎更加像煎饺,想必老板也不是本地人。
2、 凉皮隶属川味应该不会有恙,但这川味是否如假包换地正宗,不是四川人自然也无法做出贸然评价。当然,四川顾客就算认可川味凉皮,是否认可他们和所谓港式锅贴的组合,那又是另一个维度的权衡之殇。
3、 港式锅贴配上川味凉皮,这搭配的创意就不要去深究了,至少在“荤食+主食”的组合上,是具备了早餐的属性,肉包子不也就是面粉加上一坨肉么?
4、 能指鹿为马地将锅贴的归属划拨为香港,更能拉郎配地让锅贴和凉皮成就一份套餐,听口音老板是东北的,这跨地区整合的道德属性是否无厘头暂且不论,至少上座率是默许了这种混搭的可行性。
在店内吃的满头大汗的老外们,暂且不说若干年后对于中国和中国食文化的理解或被误读,但至少在此刻,消费没有那么深刻和沉重,吃饱并感觉口味搭配还行,市场已经发了“预售许可证”。
若干年以后,若被问到中国早餐,可能那些老外首推“港式锅贴加川味凉皮套餐”,按照广告专业术语叫做心智占领,因为“第一次看到的蜿蜒,有人告诉我这就是山,于是我就认为这就是山,所有和这个不同的我都反对它是山”,逻辑上的确如此。
在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中,产品力之所以是一个很没劲的话题,一方面是源于市场太过火爆以至于有些地方出现了恐怖的字眼叫做“无房可卖“,另一方面就是不同产品的趋同属性,淹没了产品本身的创新和个性,剩下的就是价格和折扣,附带一些地段、品牌、配套,反正所谓的专业人士也是三脚猫,他说锅贴是港式,锅贴又不会张口说:“法官大人,我反对!”
于是,第一个ART-DECO也没有人去追根溯源其是否正宗,反正之后的只要和它像就是正宗,反之就是反骨就是不正宗就是赝品就是A货,问题是第一个ART-DECO产品自己也万万想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此沉重,否则是要被历史所问责的,甚至被钉在某某耻辱柱上接受唾弃的。
那么请问,上海的第一个ART-DECO,正宗么?
或者,有什么权威认证来证明它是原汁原味?!
创新,在很多时间被一个方向误解,即我们认为全部的新元素融合在一起才叫创新,局部的改动(包括组合)叫做改良,于是那些“有点像”的都被划入被尊重里面的起步价。
但问题是,一个划时代的,从元素到组合到理念都完全不同的新产品,它的市场风险其实更大,因为“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消费者,自然就没有第一个认同螃蟹的消费者”,那么我们如何知道——那个会爬的硬壳躯体,是螃蟹呢?
回到锅贴加凉皮,应该给这个老板点赞,因为他和他在做法,在几点上符合市场营销:
1、面对锅贴是锅贴、凉皮是凉皮的蓝海竞争市场,用套餐的方式实现了“一个总价两份收获”,是市场和消费者乐见的,简称划得来。
2、 锅贴有行价、凉皮有行价,套餐因为没有指导价格或参考价格,所以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只要这个定价不是在两种商品累加之上过度溢价,“一站式”的溢价是被市场默许的。
3、按照港剧里面“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信条,今天观念中对其指摘的泱泱尘嚣的诸位九斤老太们,除了“乱来”,你有什么证据可以封杀这种创新组合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闭嘴。
4、 为“乱来”点赞,在我们这个热衷抄袭的民族,或者说创新风险大于抄袭的背景下,人家没想让九斤老太们改变一辈子的见解,人家在大学路做的就是留学生生意,客群是精准的国际化,只要没有中国通,那就是营销上的路路通。
同理可证,那句“我只抽三五牌”的烟民,他或许是从一而终地只有三五牌体验,抑或是阅尽繁华回归三五,至少三五提供了一种“香烟就是三五”的观点,对不对和爱不爱,法官不在法院而在烟纸店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