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文说,董小姐在家里憋大招。有读者留言吐槽怎么还不见光。
不出意外,已完成的一篇你们会很快看见,而另一篇大稿有关万科,还未收尾。
收尾之前,在上海哥伦比亚公园,董小姐听了一场画风混搭、相当穿越的演讲。
上海人做事讲究派头,男生女士都盛装出席。地点也相当高逼格,以前是租界,美国海军俱乐部的旧址,也是孙文之子孙科的故居。
演讲就在故居里这个泳池十米之外的地方发生,头一次在这么标新立异的地方听演讲,光影盛宴下,酒不醉人人自醉,讲话都自带光晕。
话题是如何让上海更舒服?舒服这个词汇虽然范畴大了,但倒是与会场一样,气质高大上,也接了地气,不让人有距离感。
那么,谁上台发言了?
阿里云上海总经理张婷华
共享单车OFO副总裁马野铭
便携式跟拍无人机创始人王孟秋
TEDxLujiazui策展人赵欢
反倒是,当日的东道主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上海万科总经理张海,成了暖场嘉宾。
谁知,这样的意外效果,与当晚主题完美吻合。
张海盛大推出了上海万科施行了近一年的创新业务平台大生态,简称“热带雨林”。
这片从天而降的“热带雨林”,是来打酱油的么?
张海希望,他的这片热带雨林,将成为前述四位嘉宾任意泼洒城市之美的最好容器。从这个目的看,当晚,张海是一个很合格的东道主。
董小姐对万科生态大创新历来高度关注,发几点评论,欢迎你们留言。
一,万科集团提出的“城市配套服务商”,也是郁亮给一线公司出的一道开放题。实际上并无标准答案,有了宏大的“顶层设计”,具体落地就看一线掌门人“因城施策”的阅读力与创造力。
这道题关乎万科下一个十年,而且光荣就光荣在,这个开放题目完美契合了郁亮2015年提出的“失控式创新”之气质。
二,我们看一个企业的生态大创新究竟有无前途,其中一个重要标尺就要看它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地,正所谓天时地利。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首都,经济体量,产业结构与人口购买力,都是妥妥地令人放心。在这样一个经济高地谈一家地产公司的生态大爆炸,生逢其时。
三,人和在哪里?如果穿越时空迷雾,我们在中国寻找一家合作意识最浓厚的地产公司,我想,这个答案很可能最后就集中在两个公司之间:万科与绿城。如果加上上海这个限定词,那么,答案就肯定是万科。
上海房地产市场,过去到现在,国资房企一直是最大玩家。近年来,万科与国企的合作,呈现发力之势。
生态的同义词就是合作共享。一个愿意合作、敢于合作、能够合作的万科,将把“人和”这张牌牢牢握在手心。
四,万科上海区域是万科集团的第一个1200亿元产区,位居四大战区之首。客户基数很大,二次消费的能力很强。
这意味着,万科上海区域到达了一个穿越行业周期的临界点。因为,它的客户数量与客户需求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海万科究竟有没有能力去提供高质量的二次服务。
“热带雨林”体系,就携带着这样的使命亮相上海。
五,但张海的“热带雨林”体系,有好消息,亦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上海万科的产品类型很丰富,商办,住宅,医养,选装,写字楼,城市更新,长租公寓等等,通俗点说就是,这些丰富的产品线,让上海万科与外界各路创新力量的接触面很大。接触面大,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首都,应该是中国商业精神最深入骨髓的城市。在商业精神上,上海的特征是更有底蕴,深圳则更草根,更野蛮生长。
坏消息是,过去几年,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虽贵为中国的经济首都,整体的创业氛围不如北京与深圳。原因在于,北京有大量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深圳则有体制灵活性优势,同时因为靠近香港,资金层面的想象空间比较大。
极端地说,创业潮的背后是各种廉价资金,深圳出现的创业疯,本质上是一个廉价资金现象。
但是,这两个消息互相博弈抵消后,我还是看好上海对深圳在创业前景上的超越。为何?上海的消费市场太大了,任何一个全国化的创业公司都无法避开它,而这是一个生态体系野蛮生长中性命攸关的一点。
六,热带雨林,这个名字比较好玩,其意思正如此图。作为颜值派,我表示很赞赏。
我们做自媒体的都知道,自媒体不是靠规划出来的,而是靠蹭热点,跟话题,比拼速度与质量,无计划而发展起来的。
一个生态体系的建设,也是如此。因为,它上面的创新力量也是野蛮生长起来的。不设定方向,才有更多的可能。
热带雨林囊括了此前与此后上海万科所有新业态的尝试与老业务的延续,成为一个新老促进的闭环。有地产,商业,产业,金融,养老,教育乃至城市更新等等业态。地产跨界及其上下链条的所有尝试,几乎都可以在万科平台上找得到。
七,万科越来越不像一个传统地产商,而开始热衷于往自己身上加上非地产色彩。
这一波万科大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人工智能,云服务,共享单车,科技创业,通过吸引跨界企业到万科平台,去不断放大城市配套服务商的理念。热带雨林在这个体系中是一个更容易动员与嫁接外部资源的存在。
但是,归根结底,“热带雨林”体系的最直接、最当下的受益者,还是给地产主营业务提供更多场景,去延伸它的客户服务链。
八,在开发商体系里,所有花费都有对应的科目。如果没有持续的资产开发收益,支撑客户服务业态的资金也面临断流。
这就导致房地产行业里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旦市场大年,开发商项目多,销售好,利润高,便大谈创新业务,聚焦客户服务。最后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持续做的新业务寥寥无几。
除非地产企业不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愿意为转型服务商付出巨额时间、资金与资源成本。而在这个命题里,上海万科的“热带雨林”便很有探路意义。
九、每一个新战略的生成,背后都站着万科的朋友们。
在上海的这场演讲中,阿里、OFO、TEDx、Hover Camera、动点科技等企业代言人纷纷上台畅谈对“热带雨林”及上海城市生活的理解。他们都是万科上海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大平台上的点缀。
这些企业正在开拓新用户场景,不难料想,万科的庞大客户群吸引了它们。
但奔着合作来的朋友也永远是最挑剔、效率也最高的,开发商有没有真的为它们带来客户,如何唤醒沉睡的客户,直接关联到它们是否愿意继续为平台多元化添砖加瓦。
这个提醒送给“热带雨林”体系的IP版权拥有者——张海。
十,一个城市的梦想是由各行各业的企业构成,一个企业的梦想则来自各种各样的业务生态。
上海的明天与它能吸引多少多元化企业有关,万科的明天则隐藏在这些多元化业态中,在于祛除掉华而不实的东西后、还能生根发芽的业态。
所以,董小姐必须祝福上海万科的这个泳池边的演讲,因为,它注定将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开始。
当日演讲地所属的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地块,学名“哥伦比亚公园”,是万科在上海启动的首个核心城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整体租赁开发,一旦做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样本,这将是上海万科所能向政府提交的最好的旧改“投名状”。
最后,发点干货。以下是从张海泳池之畔的生态演讲中,摘录而来。
张海的热带雨林
1、城市的秘密在于探索时光留下的印记,“热带雨林”就是跟着城市生长,跟着客户的趋势一起变化。
2、事实上,所有业态发生的时候,有时甚至无法设定,它们是很难安排的。
3、我们的边界、业态越来越模糊,很难说清楚这件事情今天和明天到底是什么,只有它发生了以后,我们才可以试着去描述。
4、更新这个词很好,既没有说推倒,又赋予了新的活力,让原有的建筑经过改造发挥新的青春活力,这是“热带雨林”非常重要的一点。
5、有些事物,很难找到先后次序、比例关系,但它们确实构成目前非常需要认真思考的局面,这中间跨界是非常重要的。
6、“热带雨林”并不是一定很好看的,它是自然性的,不设定生长方向,适于新物种的意外发生和进化。
7、模拟一个状态,事实上很难持续,很多商业的逻辑不成立或者失败,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很强的摆拍。
8、我们意识到真正让人使用的东西,有时候不是你想象出来的,是你要特别观察。
9、我们对建筑、对城市的态度,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之后,进入到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城市,进入建筑对城市的态度。
10、我们跨越的时间非常长,所以躲过了一些商业的陷阱。建房子很清楚,就是围绕为家的理念而建。
我是董小姐
加好友请注明就职公司与职位
敬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