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伟:你不是一个人在养老

发布日期::2017-05-22浏览次数:300

摘要:养老地产热了,所以写的人自然多了; 写的人多了,自然可写的触角就少了; 少了却还要写,写还要绕开“过去完成时态”,唯有拿自己开刀—— 自己是子女,所以(至少目前)系养老地产的间接关联者; 自己是地产从业者,所以养老地产的市场、产品和营销不得不去研究; 自己曾是媒体从业者,所以“看不见的声音”舆论在养老这个话题上怎么做? 01 养老+沟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作为子女,如今也是父母,在这个和上下两代人沟通的过程中,时刻自娱自乐地进行着换位思考:【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该选择何种方式养老

养老地产热了,所以写的人自然多了;


写的人多了,自然可写的触角就少了;




少了却还要写,写还要绕开“过去完成时态”,唯有拿自己开刀——


自己是子女,所以(至少目前)系养老地产的间接关联者;


自己是地产从业者,所以养老地产的市场、产品和营销不得不去研究;


自己曾是媒体从业者,所以“看不见的声音”舆论在养老这个话题上怎么做?


01


养老+沟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作为子女,如今也是父母,在这个和上下两代人沟通的过程中,时刻自娱自乐地进行着换位思考:【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该选择何种方式养老】这个话题很无聊,因为世界变化快,你根本不知道届时的产品供应、消费能力、生活方式、代际关系和主流价值观,面对“将来进行时”,唯有调整心态见招拆招,自设理想只会自我禁锢。


但是自设负面清单却是可行的,至少被国外宣扬许久并不停见诸报端的倒按揭方式,属于“基本+绝对”不看好,今天的上海房价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今天的父母和子女赡养关联并未发生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唯一的不同在于从“多子女”背景替换到了独生子女。




所以,以房养老是个大原则不错的话题,但以放弃所有权方式来处置,却可能触动了代际关系中的底线,因为房子是黏连两代人养老关系的筹码,筹码没有了就剩下用亲情来维系庞大的养老开销话题,人情早晚成了薄情,久病床前无孝子看起来无奈,瞄准增值部分或者以房子实现溢价来围魏救赵是唯一办法。


有些父母本位地站在“我是你妈妈”的立场,独立选择自己的养老方式,却不考虑子女的参与感和意见尊重,彼时更健忘地放弃了时代带来的创伤,宣称“不是你养我,是党养我”,她已经非理性到一点金融知识也没有,自然人性之恶暴露无遗。


养老的沟通问题,其实是一个左平右衡的命题,A面是老人的心之所属,B面是子女的意见(利益)兼顾,选择何种方式养老,


要考虑的B面可以分解成:


子女往来是否便捷?


子女成本偿付是否过高?


子女未来如何继承?


子女的继承成本如何降低?


更多暴露的是A面:


我想要去养老院


我想要卖掉房子周游世界补偿人生


我想要子女随叫随到


那些“我想+后缀”的人性袒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下半句去哪儿了


02


养老+地产,产品设计要预留“可投资的接驳口”


所有的地产产品,因为要进入营销这个流通市场,所以被人为设定为一维的“居住、投资、养老、旅游、经营”,殊不知在占比为家庭第一消费的物业消费中,一维使用方式已经承担不起数百万的购买动机。


于是,今天所有的房子都应该被定义为“不仅能住还能如何”这个命题,看起来和养老无关哦!


如果养老地产只是固化在“有产权的养老权”,那么未来的可处置性堪忧。


今天以购房的方式购买了物业,在父母百年之后当然和“子女直接继承做养老用”之间存在年轮虚线,那么彼时“这房子还能怎么用”。


于是乎,高房价背景下,所有房子的第一维属性是投资属性:建筑在投资基础上的居住、旅游、养老是锦上添花,所以养老地产产品不仅在产品设计上,在营销推广上都要强调一种未来的理财计划,这是给子女看的,因为他们是购买养老地产的出资方之一,或者根本就是大股东。




另一方面,养老地产的配套,切记是“卖给年轻人,消费老年人”的B端和C端。一些养老地产的配套不够细腻,是因为它没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的抽丝剥茧,所以那些看起来是为老年人设计的商业业态、商品、服务项目,如果不能得到子女的认同,商业流通并不能如想象般顺利启动和润滑。


同样的分离其实并不鲜见:亲子商品是满足孩子的,但当家长认为存在危险、名不副实、消费过高,是具备一票否决权的,所以亲子商品的消费对象也是二维的,同理可证。


今天的养老商品设计中,过于强调了把所有养老人群错误界定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群,所以更多的商品缘起于“便利便利还是便利”,殊不知在从养老准入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时光虚线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又是一个商家不懂得换位思考的误区。


03


养老+传播,好医生坏医生还是莽撞医生


再来看养老的舆论,今天所有的养老传播精炼精炼再精炼,叫嚣无外乎两句话:


(1) 养老刻不容缓


(2) 养老产业大有可为


在这个浅层面进行反复宣扬,媒体“骗稿费”的嫌疑也就无限放大了。一方面,中国特别是一线城市每年的出生率在下降,人均寿命却每年在创新高,所以养老当然是一个民生话题甚至是一个社会命题,媒体不说都知道。


既然这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商业机会凸显也是废话一句。今天的媒体一方面在抱怨生存艰难,一方面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技术升级:“解说员下岗了,因为评论员兼了解说!”


其实,在养老这个大话题里,舆论可以担当更多:


1、 利用媒体的资源,组织更务实的解决之道探讨活动


2、 利用媒体的公信力,选择和推进最优性价比养老方式和产品3、 利用媒体的读者群体,实现和最优商业模式之间的平仓绿色通道。


养老今天与我们无直接关联,未来呢?


与其把它当成一个社会话题,不如索性还原其商业命题的属性,这样让更多人有参与进来的动能,当然如何擦亮眼睛,本就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上行走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