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下关注,总会有惊喜!嗯哼~~
六一儿童节,你还记得儿时的家是什么模样么?有没有时常想念童年的老房子?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祖国花朵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总会有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跳出来对自己说儿童节快乐,并且嚷嚷着要吃糖、要红包、要抱抱,各位叔叔阿姨大爷大妈,你们这么调皮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么?你们和小朋友抢专利,惹得人家想要和你们单挑呢~
不过话说回来,各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儿时的玩伴、花样游戏、院子里的秋千、妈妈的拿手味道差不多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童年,一直珍藏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那么,除此之外,你还记得儿时的家是什么模样么?有没有时常想念童年的老房子?童年到现在,我国的人居住宅发生了哪些变革?1949-2015年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又都经历了什么?
1949-1965年,人均住房3.9平米
这个时期,农村的房子大部分是茅草房,这是当时大部分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农村茅草屋
而城市里的住房,上海的弄堂式住宅和北京的排子房则是其中的典型。
上海的弄堂
1949年后的十几年里,中国人是“居者忧其屋”,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1949年我国人口为5.3亿,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1952年,毛主席发出号召:今后数年内,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当时我国第一大工商业城市上海,1950年至1965年住宅面积增加约1/3,市区人口也增加约1/3,于是“人均3.9平方米”15个年头止步不前。
当时北京四合院房屋内部结构与家具(样板间)
这一时期北京住房条件很差,四合院住十几户,国家拨款建了建委宿舍楼,一共4层,一梯三户,没有厅。模仿苏联的周边式,厕所不到1.5平米,许多住户拆淋浴和卫生间之间的墙。城乡居民电器也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1966-1976年,十多户一个大杂院,共用一个厕所
这个年代,在农村,最典型的是小土房。面积特别小,每户人家也就是二十几个平米,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一进门就是一铺火坑,坑上铺着一领芦苇席子,几床破被褥。
农村土坯房
在城市住宅方面,主要体现的是 “干打垒”和大杂院。
干打垒”其特点是居住面积小,空间局促,屋顶矮,墙壁薄。“文革”时期,住宅建设面积少不说,质量还相当低劣,许多民宅是用“干打垒”的方式建造的。到70年代末,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些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当时的房子内部结构(样板间)
80年代,福利分房和单元房
这个年代,以分房为主,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单元房是指设施相对完备,自成体系的独立房子,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单元房一般是由厨房卫生间和房间连成的整体,卫生间和房间的数量不限,但必须在同一整体之内。
单元房外观
福利房内部结构与装修
在福利分房时期,对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能在退休前分得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属不易,而一旦儿女成家,就只能与父母挤住在一起,三代同屋的住房现象普遍存在于众多家庭之中。这一时期,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住在一间屋子里,三代人、四代人同居一室是常见现象。
90年代,商品房
90年代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
早期商品房外观
商品房内部场景
21世纪,摩天大楼
21世纪以后,人们的居住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明亮的同时,房子的配套设施也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摩天大楼
现代商品房装修内景
但是这个阶段的中国,房价进入飞速上涨阶段,买房成为一大难事,“蜗居”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
(部分图片及文字资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