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空间运营,到运营一个打造全产业生态链的平台,是现行文化创意市场的终极诉求。而以IP为链接点的文创小镇,则在某种程度上描摹着一种新的产业聚合方式。
”
以“小镇”为名的产业聚合和带动
随着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引导下,由城市外溢区域逐渐聚集的新的产业进而催生“特色小镇”势头正劲:科技小镇、金融小镇等等新生小镇概念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城市之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随着城市肌理的调整,不断更新与迭代。
它已然不仅是建筑的更新,产业的迭代,更是特色产业与生活模式这一逻辑系统严谨的整合。而文创园的“小镇化”就是在用“小而美”的方式实现产业与生活模式完整逻辑。
传统文创园路在何方
找准定位是文创园区获得持久生命力的不二法则。许多园区最初的定位不清,导致入驻企业不成体系,也对后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园区内部企业的交集频率低下的同时也丧失了对相近生活方式的精神聚拢,更丧失了彼此之间商业机会的捕捉,这样的园区既没有文创特色也丧失了文创品牌,可悲的是这反而成为现今市场常态。
在不断的摸索与前行中,国内现行最前沿的文创园区对“小镇化”的全产业生态链需求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需求趋势。
“小镇化”的文创园区
小镇化的文创园区以梵石ITOWN为代表,它无疑是目前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的一抹亮色。
梵石ITOWN位于北京国际传媒产业带的核心位置,相望央视,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大型传媒机构,距离中国传媒大学仅1.9公里,周边密集覆盖着传媒类产业园区。
同时它拥有足够体量能够承载全产业链共同生长,并能完整运营小镇全生命周期。正因体量够大,项目规划的中心产业配套和自主空间才可充分施展并发挥。
制造IP的小镇
在区位和体量的双重支撑下,梵石ITOWN形成“制造IP的小镇”这一清晰定位。而超级IP的内核,是辨识度极高的可认同的商业符号。
它意味着一种对于打动人心内容的身份认同,意味着自带势能和流量,自带压强,或者具有足够压强的一种社群商业标签。
在这种全新的商业表达中,IP俨然成为商业逻辑的基础设施。围绕着IP梵石ITOWN形成了以创作、生产、传播、平台、消费全产业闭环。
首先从建筑本身出发,刘宇扬、刘宏伟、王硕、于爽(美国)、Andrea Grottaroll(意大利)五位当代设计师合力打造建筑本身并在建筑中构建全新的办公方式以及除办公方式以外的更多选择空间。
生活和工作,休闲与消费的随意穿插,打造着属于创意人群7x24小时的生活方式。清晰的定位以及硬件的打造营造出共振的模式,吸引全链条的完整的产业集群。
在传统文创园区尚在招商困境,新兴文创园区还在试探的当下,梵石ITOWN模式成效显著,入市仅半年不到,现已聚集了湖南广电乐田智作、中影国际、小糖人文化传媒、江湖映画等一大批以影视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已经聚集于此。
区域内以大企业聚集带动的的产业集群,会带动上下游的的协同发展。除了自然的企业发展带来的产业链接,梵石ITOWN的运营团队更是充当了平台媒介。
希望通过以多种形式加强小镇文化属性以及形成包容开放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园区企业可以自由交流并链接沟通,直接或者间接的加速品牌与品牌直接的合作。
同时,小镇的最大动作在于运营属于自己的IP,如“火车驶过的咖啡馆“,梵石ITOWN利用其iStation中车站的空间利用空间设计和概念打造为一个全手冲咖啡厅,最早的目的为制造情绪的IP,运营者试图在通过在火车驶过的咖啡馆的空间内突出客户体验。
点击播放
GIF/1099K
因为在此种空间氛围中售卖的就不是一杯咖啡,也不是每五分钟驶过的火车,而是深藏于火车之中的情感共鸣。
让频率相同的的人聚在一起并实现共振是梵石ITOWN的理念。
6月6日,以“大城小镇”为活动主题,论一论产业与小镇的结合,而梵石ITOWN也将与各位大咖共同探讨小镇体系下的文创经济模式与IP运营,期待各位大咖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