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则很小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河南南阳一对老两口背着一蛇皮袋零钱去买房。
一袋子的“巨款”,经清点后约有3万多块钱,相对于一套房子而言,这笔“巨款”仅够支付定金。
据说这两位老人是为了买房防老,看到房价上涨,想着也该来看看房子了。想来地产商们最喜欢的两种人,一种是年轻且工作稳定的人,另一种是土豪,而对于老年人则一般会敬而远之。虽然楼盘的销售人员表示可以替二老申请优惠,但最后的结局恐怕没有那么温馨。
与此相对应的是:
澳洲网报道显示,随着当地房价的上涨,该国只有51.7%的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有40%的年轻人结婚后选择租房,澳洲2001年-2015年期间,自住房数量下降3.5%,该数字还有扩大趋势。与年轻人买房能力下降相比,65岁以上的老年夫妇的购房能力则持续上升。
房价的上涨,未来选择租房的年轻夫妇群体将会继续扩大。
英国的购房人群也在不断下降。7月份英国ZF的房屋调查显示,虽然过去十年实施了买房助购计划,但十年间首次购房人群仍下跌了30%。2014-2015年,首次购房人为56.4万人,而2004-2005年则是81.5万人。该份调查还显示,由于房价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选择租房,2015年有19%的英国家庭选择租房,而2005年该比例仅为11%。即使是买房,英国人也越来越依赖亲属的赞助。
新华网2015年的一份报道则显示,德国人的租房比例位于欧盟首位,2014年有47.5%的德国人选择租房。德国人是出了名的“爱租房”。
中外风格迥异
在住房问题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选择差异非常大,中国人继承了“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而西方人则秉承“知难而退”的理性选择。
为了提振经济,全球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货币大放水,各国房价都面临着较大的上涨压力。在住房暴涨的中国,买房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有了房就有了安全感有了一切。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成为“房奴”,甚至房奴都已经成为被羡慕的对象。买房的需求是多样的,有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对老夫妻那样,买房是为了防老,还有更多的需求,比如娶个媳妇儿、孩子上学、户口迁移、投资……
同样是房价暴涨的西方,大多数人买不起房的人不会选择成为“房奴”而禁锢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更是西方的房地产市场更加理性,房价上涨的时候,人们看到更多的压力和风险而不是投资炒房机会。
任何一个市场拐点的出现,能够逃离的注定是一小部分人,他们要么有信息优势,要么有资本优势,要么两者兼而有之。从开头那对老夫妻的举动,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的房价压力已经传导至底层,这个群体现在也许能买房,但不要忘记一点,他们信息最闭塞,抗风险能力最弱,房价一旦反转,他们肯定是接盘侠。
也许正是大量这类人群的存在,房价的稳步上涨已不是市场问题,而是上升为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