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整整20周年。
时光荏苒,相对于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而言,1997年之后,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渐露颓势,然而20年来,香港电影仍不乏经典之作,也有一众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深度参与内地电影制作,将成熟的制片团队,贴近好莱坞的操作模式带到内地,不少合拍片见证了内地电影工业化的进程,两地电影人也开启了华语大片新时代。
值此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团队带领大家一起梳理回归过去20年华语影坛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展开一卷熠熠生辉的大国影像图卷。
20年,喜忧参半的香港电影成长路
“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
“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样”。
每当读到这些台词,我们的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幅幅香港电影的经典画面。旺角街头的市井生活,热血悲壮的黑帮厮杀,令人捧腹却又发人深省的无厘头故事,构成了70后、80后的年代回忆,陪伴着一代代人走过青葱岁月。作为华语电影重要的一部分,香港回归的二十年里,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几经沉浮,酝酿出光影世界里别样的香港味道。
从第一部开沪影片《庄子试妻》到现今,香港电影已逾百年。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需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开始了高度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巅峰时期的香港电影年产量达到了三百多部,小小的弹丸之地,最好的时候电影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点击播放
GIF/737K
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圈里流行着“七日鲜”的说法,一个电影从筹备到上映,最快七天就可以完成。然而,处在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并未以牺牲影片质量为代价换取数量。《霸王别姬》《纵横四海》《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英雄本色》等经典港片均完成于这一时期。
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创造了香港电影的辉煌的快速反应和大规模商业化复制,为香港电影之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香港电影二十年来,我们看到了产量的锐减,从最高峰的每年产出300多部凋零到如今的几十部。电影类型也有所压缩,僵尸、降头和风月几乎不见踪影。
人才的断档,也是不争的事实。以香港金像奖为例,在女演员的奖项一栏里,内地的花容常常成为魁首。如斯琴高娃、巩俐、周迅、赵薇、春夏。章子怡更是凭借《2046》和《一代宗师》两度折桂。
不过,迄今中国电影产业的冠亚军,即《美人鱼》和《捉妖记》。近几年的贺岁档、春节档,从某种意义上仍是香港电影人在纵横驰骋,也基本以谷满坑满的状态成为中国电影票仓的绝对主力。
再往前回溯,自《英雄》宣告大片时代的来临,紧跟其上,并卓有成效的还是香港电影人的作品。如周星驰的《功夫》、陈可辛的《投名状》、陈嘉上的《画皮》和《四大名捕》系列,吴宇森的《赤壁》。而那位曾在杜琪峰导演的影片中不是客串小角色就是担当副导的郑保瑞,以低调之姿,却制作出现象级的《西游记》系列。
徐克、陈可辛、尔冬升.......香港电影“北上”开启新时代
香港电影人的集体“北上”,开启了华语大片的新时代。
对于内地市场来说,香港电影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技术,还有对电影成本、质量的严格把控,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营销推广理念。
合作中,两地电影人强强联手、各取所需,伴随着内地电影业大刀阔斧的改革,内地电影的工业化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
中国电影合作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晓天这样说到,香港回归这20年,是内地和香港合拍电影发展的20年。回归那年两地合拍电影只有7部,2016年两地合拍电影已经达到43部,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有六部国产片,六部国产片中有五部是合拍片,票房超过130亿。
细数北上的导演和电影,陈可辛,俨然是香港导演北上以来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第一次赴内地试水之作,便是反映北漂的《如果·爱》。其后频频将目光投向当下的芸芸众生。尤其是《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这两部影片,甚至比内地的导演,更具“在场”的意义。让电影真的一如倒映般,将大时代的反光折射出另一种“ 夺目”。陈可辛监制的另两部影片,即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和许宏宇的《喜欢你》。均以落地的姿态,将小情小怨抒发得玲珑剔透又轻盈自在。
共同加入到内地声部大合唱的,还有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刘伟强的《不再让你孤单》等。
尔冬升也把目光投向了内地。他全部起用群演的《我是路人甲》,实际延续了他自《癫佬正传》以来,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并伸展至“漂泊”这一命题。
而曾在陈可辛的巨制《投名状》中任副导演的叶伟民,其执导的《亲家过年》直接深入内地人的日常起居,而《人在囧途》则以春运作为切入点,并带动了此系列的逐级辉煌。
一个可喜的事实是,这类影片在内地人眼中,并没有引发强烈的违和感。这无疑显现出香港电影人强大的适者生存的能力。
在中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制片人黄建新眼中,如今的华语电影制作里,香港与内地电影人已经不分你我。
一些香港电影人走得更远,最典型的是徐克、林超贤。二位分别炮制的《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以他们训练有素的娱乐态度和工匠精神,打通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民众接受美学的任督二脉,形成了票房与口碑齐飞、立场与利益共舞的大好景观。
同时,香港最具风范,最能将娱乐性和风格化高度结合的警匪片,在回归前后,几经流变,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丰富的面相。泛英雄的倾向得到了大幅度的修正,而在人心的变数与职业的互置上,作出了更精妙的传达。香港警匪片在影像上开始趋于精致,剧作上也越发严谨。放诸世界范围内,香港二十余年的警匪片创作,可算独树一帜,且屡屡被海外电影人所借鉴、研习。
这其中,在商业和奖项上均大有斩获,具标志性的作品首推刘伟强与麦兆辉合导的《无间道》系列,它将自《边缘人》所创立的卧底故事,拍出了双向流程。
向来对爆破和追车执迷的陈木胜,也在心理层面上作出积极的探索,与血肉横飞的大阵仗相对应的内心风暴同样波澜起伏,也确定了他是香港硬派动作电影的佼佼者。
而新人导演陆剑青、梁乐民,他们的创作团队所烹制的《寒战》系列则胜在更大的格局,与更深刻的人性角力。
至于长期保持求变求新的杜琪峰的警匪片,毫无疑问代表着香港此类型的最高水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奔腾剧力,更有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淡然、从容。也只有在杜琪峰的电影中,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事关电影与人生的双重魅力。
二十年倏忽一瞬,正如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所说:“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一部好的电影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能引领观众去思考人生、社会,能引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几代人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并进而成为一种情结,正是因为光影中各种小人物故事所折射出的令每一个人感同身受的时代烙印。
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电影中的故事,却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而香港电影则是紧紧把握住了我们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
二十年光辉岁月,香港电影不断突破过去的界限,走出旺角,走出香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电影始终是中国影像画卷上熠熠生辉的一笔。
综合自新京报、中国经济网、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