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来她们购房这么猛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似乎是根植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固有观念,所以房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生活的基础,婚姻的保障……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在买房问题上,男性的责任重大。然而随着性别意识和消费意识的提高,女性的购房量正在快速增长。对于不少女性来说,有房意味着一份踏实的安全感和小小的底气。不论如何,这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是自己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
一个让人惊讶的女性购房数据是:据第12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一个中国绝大多数女性都没听过的论坛——发布的2017《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被调查女性中有近七成(69.6%)名下有房产。
看看数据再想想自己,感觉自己是个“假女人”。而实际上,独立买房的女性的确越来越多了。女性买房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新婚姻法实施之时。其中“婚前房产归个人所有”的新解释让房子问题一度成为受关注的焦点,而这也直接推动了女性的购房需求。为了规避离婚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不少女性纷纷表示,宁愿婚前辛苦一点,买一套小户型房产,对自己既是投资,又是依靠。
2
通过嫁人拥有房子,从来都不靠谱
不必赘言,房子是一种中国人的刚需,而长期高位运行的房价正在赋予房地产以货币的属性,不拿上一套,就真的成了“一无所有”的人。
“七成中国女性拥有房产”似乎是天方夜谭,因为它就建立在黑色幽默之上。某婚恋网站连续几年发布的《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都显示,中国七成左右女性的择偶要求是“有房”。难道她们都找到了有房子,并且肯让老婆在房产证上联名的男人?
1995年至2005年,中国夫妻的房屋95%是以丈夫的名字登记的,甚至80%的家庭是以丈夫名义存款的。2010年后,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所提升。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截至2011年,包括与配偶联名的在内,女性有房产的比例为37.9%。
尽管这个比例仍然不高,但是85.2%的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地位感到“比较满意或很满意”。如果这个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心理感受,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女性认为自己的家庭地位不仅仅反映在房产证名字上,更重要的是她们能够在经营、投资、盖房、买房等事情上参与决策。《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女性都能够参与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
如果认为这就是女性地位的体现,显然又是一种幻觉。当婚姻中双方的财产权利没有得到平等而清晰的界定,发生离婚纠纷时,房产证上没有名字的女性将很难得到房屋的所有权,甚至连居住权都失去了。根据一项调查,在大城市中,向政府请求经济援助的困难女性,首要原因就是没有房子住,占比高达52.6%。一旦因为离婚而失去房子,她们可能会一下子跌落到社会底层。
3
独立的新女性消费、买房两不误
随着中产阶级女性在房产上的“消费升级”,越年轻的女性,就越积极投资房产。对她们来说,拥有一所房子比嫁给一个男人更令人感到安心。据某机构数据调查显示,2016年高端二手房市场中,女性购买者占到了四成以上。“靠人不如靠自己”也越来越成为许多财富独立女性的信条。
据2017年《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女性拥有房产比例最高的三大职业,分别是个体户与合伙经营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
虽然女人的职业范围比男性更局限,但是一个财富自由,独立自主的现代新女人,生活的精彩程度更高于男人。
挖财数据显示,在服饰鞋包、化妆护肤、运动健身、旅游度假等能体现品质生活的几大的消费领域,单身女性的人均消费均高于男性,只有在电子数码领域,男性消费偏高。其中,单身女性比男性更青睐奢侈品。挖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在服饰鞋包大类,曾有过奢侈品消费经历(单笔消费在1万元以上)的女性占比是男性群体的1.7倍。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消费?背负在男性身上的沉重房贷压力是经常被提及的,在丈母娘眼里“有房有车”的择婿条件驱动下,单身男性似乎被赶鸭子上架纷纷成了房奴车奴。
但挖财的数据显示,女性的房贷压力并非如许多人认知的那样远远低于男性。单身女性人群中有14.4%背负房贷,而单身男性有16.1%背负房贷,两者几乎持平。
从数据可以看出,单身男女现实背负房贷的比例相差并不明显,但女性却比男性拥有更加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买房这件事情,而且在品质生活上许多单身女性也毫不含糊,把生活经营得精彩漂亮。
—大家都爱看—
《欢迎走进“社会我中原”系列!》
《深圳房价惊现九连跌,还有多少人会逃离这个城市?》
《全国首例!上海推出“只租不售”宅地,竞得者需100%自持70年》
《目前刚需买房难,竟然是这笔费用在搞鬼》
《北京商办限购政策3个月,成交暴跌超90%》
《关于最近的中原,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