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电影《巴黎危机》剧照(美&法)
9月20日
深圳政协六届十七次主席会议上
市委书记马兴瑞说:
深圳要搞一个1000亿资本金的人才安居公司,争取以市场承租价的一半为人才专家提供租房。
虽然目前这个安居公司应该还处于设想和规划阶段,何时开始落实,以及相应的运营模式和实施计划、准入门槛等还不清晰,但1000亿的资金投入,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大手笔!
这无疑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大好事
我们当然应该为深圳政府和马书记点赞!
与此同时
瑞先生从发展商朋友处获悉:
位于前海CLD的华丰·前海湾项目正在推出“深圳人才安居计划”:拿出千万元购房津贴,助力人才安居深圳,但凡在10月7日前购买前海湾项目:
院士购房可获得发展商150万的购房优惠、博士可获得50万优惠,另华为、腾讯、中兴员工购房,可额外享99折优惠;
虽然发展商举措不乏促销的商业企图,但在当前的楼市环境下,能如此大力度的让利购房者(虽然覆盖面有限),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好事情。
无论政府层面的人才安居工程,还是企业层面的购房优惠措施,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社会和城市背景:
这几年深圳楼价的飙升
以及各项生活成本提高
确实在削弱深圳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相对北上广一线城市,深圳无论在人才总量,还是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2014年深圳全市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只有24.1%,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甚至比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都还有差距,与纽约、首尔、新加坡等国际化城市相比,则差距更大;
其中“两院院士”和中央“千人计划”人才总量不及北京的1/8、上海的1/4,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砖家数量仅为北京的12.7%。
虽然学历
并不是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
但知识经济全面来临的新时代
无论对标国际,还是放眼周边,没有人能否认一个城市高学历人口水平对于城市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在人才储备上
深圳有着天然的“弱势”:
深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相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历史悠久的主流城市,差距实在太大;
所以人才的吸纳更多只能通过“引力”去解决,这些年深圳政府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从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到各种科研和学术机构的引进,再到各式各样的人才补贴计划……近年深圳也大力放宽人才的入户门槛,但似乎收效式微。
与此同时
这些年,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政策和发展红利的减弱,深圳大量的学历人口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回流”;
一方面是人才难进,一方面是人才流失,深圳的压力可想而知。
人才结构得不到提升
不仅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如此:
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极大的向大型优秀企业集中,如上述地产项目面对的企业客群:华为、腾讯、中兴,还有如万科、招商、平安等大牌企业;
而大量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面对“人才荒”是常态,尤其这几年房价飙升,中小企业招人越来越难,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削弱企业在研发、品牌和整合方面的竞争力。
深圳人有着极强的创新力
以及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也正是这种精神和创新力,让深圳在短短三十多年间,依托政策红利和地缘优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但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缺乏优秀团队的支持和协作,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力的发酵始终存在极大的局限。
一座城市的人才集结能力
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
城市地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市文化、生活气息、自然环境……等等等等,所以,这并不是单一力量或主体就能完成的任务,而需要城市的所有主体的群策群力!
政府和企业能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人才落户深圳、安家深圳、生活深圳,确实是非常值得鼓励和鼓舞。
与此同时
瑞先生也希望:
从市民、到企业、到政府、到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都能够充分意识到:深圳,不仅是405万常住人口的深圳,还是1800万全市居民的深圳;
也许,因为各种条件的局限,我们目前对于市民的居住安排和照顾,依然只能集中在某个层面或面对某些特定人群和对象,但希望未来相关的制度安排以及公益举措,能惠及更多的人口,能让更多的人,都够得着!
毕竟:
这不是一座养蛊之城
而是我们共同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