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谈起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那些新市民们,作为后来者,他们要在大城市寻找生机,也必定要承当高房价的压力。
不过我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群体,作为本地人,买房除了户口之外,他们的优势并未多多少。而于外地人相比,他们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他们并无任何回旋的余地——外迁。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一线城市的土著们并非个个大富大贵,他们也有三代人挤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现状,他们同样面临婚房的压力,同样需要在高房价下艰难求生。
最近笔者的一位北京本地朋友——娟姐——聊起他的换房压力,也着实让我们这些外地人了解本地人的辛酸泪。
娟姐是一位北京土著,家住北京青塔,这套房子是他的父母10多年前购置的,正规的两居室,面积在70平左右。去年娟姐结婚了,男方是外地人,和她一个单位的,结婚时小俩口并无财力购置新房,一家四口挤在一套房子里。不过,去年年底娟姐生了娃,住房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因为多了一个娃,三代人挤在两居室里显得非常局促,而且因为住房问题,男方的老人来京看望孙子也十分不方便。
为一个北京土著,房子本该不是问题,十几年前买的这套房也是全款支付的,并无任何压力,自己贷款买了辆车,凭着自己的工资还车贷也过得相当轻松,积蓄也并未考虑买房的事。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换房的需求十分迫切,他们盘算着在青塔周边买套一居室,二老搬到一居室里,自己住现在的两居室。在经历了2015年炒股的惨痛经历后,手中的积蓄并不宽裕,打算在附近买套房子,首付款仍然遥遥无期。
现在她有两个选择,要么卖掉现在的这套两居室,换到更偏远的地方买两套小房子,要么选择三代人继续挤在现在的房子里。在房价异常坚挺的北京,作为普通的上班族,他们深知越往后拖,买房的希望越小。
上面说的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本地人虽然有资格,但买房的压力丝毫不比外地人轻多少。更何况,作为大城市的原居民,他们并无撤完二线甚至三线的可能。一旦步入婚龄,房子的压力边接踵而至。
资本在一线城市的淤积,挡住的不仅是外地人置业梦,同样也有本地人的心酸,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人空背着有房一族的头衔,却也根本换不起房子,只有一套房,换房不仅要考虑子女,更要考虑生养自己的父母。
曾记得上半年,深圳一位网友卖掉房子回武汉的光鲜生活的帖子火遍网络,类似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逃离北上广是外地人独有的资本。
好在,前不久我们听到了来自上层振奋人心的消息,“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话虽简短,但信息量不可谓不大。
具体来说,持续了十年多的房地产混乱的局面将有可能在2017年迎来转机。我们姑且称之为新一轮“房改”吧。
即将到来的这一轮“房改”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城镇化本该要让进城市民获得更好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这十几年来,城镇市民的住房条件并无多大改善。有关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仍然停留在22平米左右,2020年人均35平米的住房面积的目标又该如何实现?
而在新一轮“房改”的设计中,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裹挟了太多因素,这中间既有普通人的换房需求,又有希望炒房致富的需求,还有经济换挡的稳定器需求。
在房价不可能大跌的情况,如何让普通人买得起房,换得起房,仍然应该是新一轮“房改”的第一要义。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