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深圳开始就“房子是用来住的”给出了最新方案,该市规土委发布消息称,2017-2020年期间,深圳将通过挖掘存量等多种方式来筹措662万平米住房面积供特殊人群使用。
根据方案,未来4年,这662万平米的面积将分为人才住房和保障住房两种,分别提供给两类人:人才和亟需住房的普通人。
按照深圳2014年统计年鉴计算,该市人均住房建筑面为21.1平米,以此计算这662万平米将惠及约31.4万人。
如何挖掘这662万平米的供给?
未来城市翻新过程中挖掘的住房供给,将大幅度向人才公寓和保障房倾斜,其中原住宅用地翻新后增加的住房,用于人才公寓和保障房的比例由之前的8%-12%提高至15%-20%;原工业用地改为住宅用地的,用于人才公寓和保障房的比例将由16%-20%提高至30%-35%。
根据措施,未来城市更新后盖的商住房将有15%-20%归ZF使用,该部分房源将由ZF分配给各类符合标准的人才使用。这部分房源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都将有相应补贴措施,虽然是商住性质,但在子女教育等方面也不用担心。
按照2011年的认定标准,深圳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本人提交申请,通过后将给予相应标准的补贴。
至于开发成本,措施也明确表示,开发商将不用承担人才公寓的土地成本。
这些房子的价格如何?
笔者找了一些资料,这些房子售价大约是市价的5-7成。
留住年轻人,增加城市竞争力
对于深圳来说,要保障所有常住人口的住房,压力颇大,为了维持深圳的竞争力,优先向人才和本地亟需住房的人群倾斜也可以理解。
目前深圳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仅为7%,而上海和北京分别为28.8%和22.3%。虽然深圳劳动人口比例也都相当健康,但从人才结构方面来看,深圳与北京上海有明显差距深圳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只有25%左右,各类专家、院士、国际人才比例都不及北京上海。
城市竞争力方面,最新的报告显示,深圳排在上海和香港之后,位列第三位。但房价过高也在一步步蚕食深圳的优势,前华为逃在东莞建厂等消息也在触动人们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深圳何以留住年轻人?
未来4年,深圳人口增量空间是340万人左右,这比北京和上海大得多。在向外来人口敞开怀抱的同时,有限的供给无法搞大锅饭,只能向本地积蓄住房的原居民和人才们倾斜。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