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尴尬地火了。在大多数人眼里,清华出来的人,练就一身绝技,能够在行业顶尖的单位拿着最高的薪水,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
不过,如果你是在北京,爱情可能会有,但面包却不一定会有。
第一个面包——房子,便是摆在清华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几天一个水木社区的帖子火了。
一位清华硕士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举家迁至南京。然后迅速买了套房,开始了新生活。而后,不少感同身受的精英们在帖后开始如数家珍地谈起了自己的“那些年”。
比如一位优秀的医生谈到自己因为2016年这轮行情,自己的家“环数”又多了一环。
甚至有位北京土著,博士毕业,在谈到自己的未来时,“终有一日会选择离开”。
这座城市“不再那么友好”
从2011年开始,这座城市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友好了,那一年,人们第一次真正从正策上感觉到自己是“北漂”,即使你真的买不起房,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北漂们”的冷眼。
北京就这么大,房子就这么多,好的学校就那么几所,在面对本地土著尚且要区分一二,更别提这座城市的过客了。正如那位清华人所说,一所名校,怎么招生,要区分出六类人,根据符合条件的多寡来择优录取。排在第一位的是房子在此,全家户口在此,社保在此的家庭,而有房子有户口的只排在第五,剩下的就是这位清华人口中的单位在此租房住的。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你就得尽可能让自己满足这些条件。
在竞争中落败的人越多,这座城市的不友好指数便会增加一分。
这座城市有“大目标”,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也有各自的“小目标”,刚开始,这座城市是友好的,人们来到这,总能找到各种机会施展抱负,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逐步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所获得的打赏可能就是这座城市的一套房,以及依靠这套房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
金融街一套房的单价25万,其实并没有多少意外,五道口比这高的有的是。资源就这么多,它总会找到最能拿下它的那些人。
作为个体,我们能怪谁?
怪房价?它会说,“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那里,不喜不悲”。
怪父母没把自己早生十年?倒不如怪父母为啥要生养自己。
归根结底,无非是没赶上这座城市的红利期,却赶上了阵痛期。
先来后到,这座城市就是这样来选择能够留下来的人,虽然简单粗暴,却也顺理成章。
它能让大多数人找准自己的定位,是走还是留。
教育之殇
教育的确是摆在父母们面前的一座大山,由于学区制的存在,中国人最终所有的买房需求都会汇集到一点:为子女教育计。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这样,夫妻俩人都不是本地人,老公是西城某研究所的骨干,有集体户口。工作10年,结婚不足8年,却疯狂地换了三次房,从大兴换到丰台,再从丰台换到西城,房子越换越小,房贷压力却越来越大。为的就是儿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可即使这样,她还是惴惴,倒不是担心房子的问题,还是儿子的教育问题,虽然是目前的房子是学区房,但并不是那种特别牛叉的学校,对于经历过中高考的激烈竞争的他们来说,并不希望儿子再走一遍当年他们走过的路。
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其实她和她老公已经足够优秀,作为外地人,顺利拿到了户口,还在核心城区拥有了一套房。但这座城市显然满足不了她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教育层面。
走还是留,取决于向心力和离心力
每个城市都会经历蓝海和红海两个阶段。
当还是蓝海的时候,大部分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会觉得机会大于挑战。奋斗几年,不仅当初的小目标实现了,也许还会有额外的惊喜。这个阶段,人们相对与这座城市的向心力是大于离心力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升级也会加速,人均收入水平也会快速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会从蓝海变成红海,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快速扩大,始终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继续享受优质资源。他们的向心力仍然大于离心力。
北京太特殊了,每个人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也在不断变化,这才有了不断上演的逃离以及逃回。没有人敢说能把北京当作终老一生的地方。
对于那些撤出北京的人,无非是因为相对于这座城市来说,你赶了个晚集,好东西都被别人挑走了。
退回南京,抑或是武汉等其他二线城市,你们无非也是想赶上这座城市的红利期罢了。对于宏观上的问题,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对于微观上的问题,我们却有更多选择。你说你在选择一座城市,其实是这座城市在选择你们。
至于房J是否会消磨年轻人的未来,这已经不是房地产层面的问题,而是城市生态的问题,比如糟糕的交通、雾埋、日渐高企的房J、不断被出清的商贩……从开放包容,到封闭苛责。